我自卑了,配不上这么好看的书

董承评文学 2025-09-05 12:56:54
⚡︎ 今年四月,书房迎来了一批贵客,不对,应该是贵书: 戴敦邦的图绘四大名著,外加《市井烟云》。 朋友送的。我以为是连环画一样的小册子,朋友说送,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收到才发现礼物太贵重:五个匣子,每个匣子里三册书,都是宣纸线装。 这五个匣子,比我旁边一架子书都贵。 当天晚上,拆了画三国的《群雄逐鹿》,在直播间仔细地展示:展示前,先洗了手,擦了两遍书桌。 《群雄逐鹿》选了《三国》里的主要故事节点。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舌战群儒,骂王朗,这些已经意象化、符号化的故事,画出来,仍然有表现力。 说有表现力,太文气,说人话就是:戴敦邦的画,太美了。 说美也许是一种贬低。艺术品,并不以美为衡量标准。但我可怜的词语系统,让我直播时找不到别的词。几天后,看《红楼梦》画集《大观奇缘》的时候,那个准确的词才出现: 震撼。 让人起鸡皮疙瘩、让人心悸的那种震撼。 比如“黛玉焚稿”这一幅: 左边是黛玉由香菱陪着,将诗稿一页页投入火中;右边,却是宝玉和宝钗在众人围绕下拜天地。 左边是心碎的万劫不复,右边是喜气的花团锦簇。 左边是让人颤抖的冷清,右边是让人激动的热烈。 左边是删繁就简,右边是不避繁冗。 我在这幅画上停留了好几分钟。 熟悉《红楼梦》的人,都会在此停留吧。 这套书五本,我目前只开了《三国》和《红楼》。每种有两百多幅画,是可以反复观摩的。 这两本书于我意义重大。 我的写作生涯至今,很多人说我语感还不错。如果这算夸赞,当归功于我五年级读的残破的《三国演义》,归功于我追随马孟起兴兵、赵子龙救主时从文言里吸收的营养。 高中时,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迷恋王小波和马尔克斯,并且追随过他们的语言——按照王小波的说法,是翻译家建立起的“雅致语言”——但这种追随是搜肠刮肚的,当我松弛下来,随手写一段文字,最本能的选择,还是文言小说以及后面废名、沈从文、汪曾祺所服膺且发扬的语言传统。 可悲的是,语感没有让我更进一步,在生命体验上和古人建立联系,所以我闹出过“深草为什么不能没马蹄”的笑话,所以我才在标题里说“我配不上这么好看的书”。 这是我的自知之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