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占领北平后,一个日本人,让刘春霖帮他写匾额,不惜出四根金条的酬金,刘春霖说:

文史充点站 2025-09-05 10:50:59

日本占领北平后,一个日本人,让刘春霖帮他写匾额,不惜出四根金条的酬金,刘春霖说:“你就是给一座金山我也不会写。” 1904年7月4日,273名考生在保和殿参加殿试,这是决定科举命运的最后一战,谁也想不到,这竟是大清帝国延续1300年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次考试。 在这场考试中,来自直隶肃宁的刘春霖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关于他如何登顶,史料记载不一。 有说法称慈禧太后看中了他的书法功底,也有传言说原本的第一名朱汝珍因名字中的“珍”字犯了慈禧忌讳——光绪宠妃珍妃刚刚香消玉殒,更多人相信,刘春霖的名字“春霖”寓意甘露降临,加上籍贯“肃宁”象征安定,这些吉祥含义打动了内忧外患中的老佛爷。 中状元后刘春霖迎来人生高光时刻,富商张庆沄主动将女儿许配给他,一时间春风得意。按照惯例,新科状元应该在朝廷中平步青云,但此时的大清王朝已是日薄西山。 1905年,清廷派遣刘春霖等人赴日本留学,他进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回国后刘春霖被任命为咨政院议员,但这个机构形同虚设,毫无实权,不甘心做摆设的刘春霖开始在有限空间内发声。 1910年11月,湖南巡抚杨文鼎绕过省咨议局私自发行国债,刘春霖联合其他议员强烈抗议,摄政王载沣亲自出面要求咨政院别多管闲事,刘春霖却坚持上疏反对,最终迫使朝廷收回成命,这次较量让这位末代状元在政坛初露锋芒。 然而好景不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覆灭,刘春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身份困境,昨天还是皇帝的臣子,今天却要面对共和政府,这种角色转换让很多前朝遗老无所适从。 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向刘春霖抛出橄榄枝,聘请他担任大总统府内史,月薪800银元,这个职位说白了就是个高级秘书,用来装点门面,不满足于闲职的刘春霖主动请缨,兼任农商部农事试验场场长。 刘春霖出身农家,从小参与农业生产,对农事颇为了解,他创办了“农业科学讲习所”,招收100名学员,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在那个农业技术落后的年代,这些努力具有开创性意义。 不过在袁世凯筹备称帝时,刘春霖也加入了“劝进”行列,1917年张勋复辟时,他更是穿着清朝官服到太和殿向溥仪磕头,这些举动后来让他懊悔不已,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迷茫和矛盾。 北洋军阀执政期间,刘春霖曾短暂担任直隶教育厅厅长,但他很快就厌倦了政治斗争,选择辞职回家,从此这位前状元过起了以卖字为生的清贫日子。 在北平琉璃厂,刘春霖摆摊卖字,明码标价“中堂40元,条幅20元”,他的楷书功力深厚,被誉为“楷法冠当世”,但收入微薄,生活并不宽裕,有人嘲讽他“状元字能值几个钱”,刘春霖回答:“我卖的不是字,是读书人的气节。”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为了拉拢人心,伪满政权多次邀请刘春霖出任“教育部长”,刘春霖以年老体弱为由婉拒,但对方并不死心。 伪满总理郑孝胥亲自登门拜访,希望以同乡情谊和书法交流说服刘春霖,刘春霖当面拒绝:“今日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岂能随你败坏名声!”说完就把郑孝胥带来的礼品扔出门外。 1937年北平沦陷后,日本人加大了对刘春霖的拉拢力度,一个名叫加藤的日本商人出价四根金条,请刘春霖为其“富士车行”题写匾额,刘春霖冷笑回应:“别说四根金条,就是给我一座金山也不会写。” 更严峻的考验来自老同学,刘春霖的同科进士王揖唐已经投靠日伪,担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他亲自上门游说刘春霖出任伪北平市长,被刘春霖严辞拒绝,两人因此彻底翻脸,王揖唐恼羞成怒,派兵抄了刘春霖的家,没收了全部家产,还把他一家赶出家门。 虽然后来在社会舆论压力下,财产得以归还,但这次打击对年迈的刘春霖伤害很大,从此他几乎足不出户,靠着微薄的卖字收入维持生计。 1942年1月,刘春霖因病在北平逝世,享年70岁,消息传出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送来挽联,其中“义士状元”和“中华脊梁”八个字,成为对这位末代状元一生最好的概括。 信源:河北河间发现中国最后状元刘春霖题写的匾额. 山东频道凤凰网

0 阅读:9

猜你喜欢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