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刚刚抵华,印前陆军少将就宣称是中国主动向印度求和。 就在莫迪总理抵达中国参加上合组织峰会之际,印度国内突然冒出一个刺耳的声音——前陆军少将G.D.巴克希在电视采访中宣称,中国在美印关系紧张时主动“求和”,通过恢复化肥、盾构机等关键物资出口换取印度的“理解”。 这种说法乍一听挺唬人,但稍微捋一捋时间线和事实,就会发现其中的逻辑漏洞百出,活脱脱是一场自导自演的“心理战”。 先看看这位前少将的言论背景。莫迪此访是七年来首次对华正式访问,双方刚在上合峰会期间达成重启直航、开放边境贸易点等务实合作共识。 按理说,这种高层互动本应是中印关系回暖的积极信号,但印度国内保守派却坐不住了。 G.D.巴克希在采访中刻意将中国恢复出口描述成“求和”,甚至搬出“美印关系恶化时中国主动出击”的话术,其背后的心态耐人寻味。 实际上,中国恢复对印出口的真实动因,根本不是所谓的“示弱”。翻翻最近的新闻就知道,2025年8月王毅外长访问印度时,双方明确达成了“开展常态化管控、维护边境和平安宁”的共识。而在此之前,印度因国内农业危机和基建停滞,多次通过外交渠道请求中国放宽化肥、盾构机等物资的出口限制。 这些物资对印度来说有多重要?印度化肥进口量的30%依赖中国,盾构机更是其高铁和城市地铁建设的核心设备。中国在此时解除限制,本质上是基于市场规则的正常贸易行为,既维护了全球供应链稳定,也为印度缓解经济压力提供了实质帮助。 更有意思的是,这位前少将的言论恰好暴露了印度国内的战略焦虑。2025年以来,美印关系因特朗普政府加征50%关税跌至冰点,印度纺织、珠宝等出口行业遭受重创,卢比汇率暴跌,股市蒸发万亿市值。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印度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合作突破口。而中国此时释放的善意,恰恰给了印度一个台阶下。但印度保守派不愿承认自身困境,反而将中国的合作意愿曲解为“求和”,试图通过这种阿Q式的自我安慰来维持所谓的“大国颜面”。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这种言论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战。印度前少将在采访中特意提到“美印关系恶化时中国主动求和”,其真实意图是暗示印度在中美博弈中占据主动权。 但明眼人都知道,2025年的国际局势早已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戏。美国对印度的关税大棒,客观上促使印度不得不寻求与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合作。 而中国在此时选择与印度缓和关系,既是出于维护地区稳定的长远考量,也是对印度在金砖、上合等多边机制中合作态度的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官方对这种极端言论始终保持着微妙的沉默。莫迪在与王毅会谈时明确表示“印中是伙伴而非对手”,印度外交部在回应美印关税问题时也强调“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国家利益”,却从未提及所谓的“中国求和”。 这种态度反差,恰恰说明G.D.巴克希的言论更多是个人立场,而非印度政府的官方叙事。 再看看印度国内的反应。《印度时报》等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印关系时,更关注双方在边境管控、贸易便利化等领域的具体成果,而不是渲染所谓的“战略优势”。 就连印度智库“转型国家研究所”都提议放宽对中企投资的审查规则,这与前少将的强硬表态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民间与官方、务实派与保守派的分歧,折射出印度在对华政策上的深层矛盾。 从历史经验看,印度国内类似的“胜利主义”言论并非首次出现。2017年洞朗对峙期间,印度国防部长曾宣称“2017年的印度已非1962年可比”,结果被中方用事实打脸。 此次前少将的言论,不过是历史的重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回应中印关系时,早已点明要害:“中方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坚定不移,同时始终致力于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这种有理有据的态度,与印度保守派的情绪化宣泄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后,我们不妨跳出具体事件,看看中印关系的大趋势。2025年以来,双方不仅恢复了直航和朝圣活动,还在边境设立了将军级会谈机制,甚至计划在条件成熟地段启动划界谈判。 这些实实在在的进展,远比任何单方面的言论更有说服力。正如《卫报》所言,中印关系的缓和是“亚洲两大国在动荡世界中寻求稳定的必然选择”,而不是某一方的妥协退让。
7年没来过中国,莫迪在天津对中方说尽好话,给特朗普气得不轻!谁都没想到,莫迪在天
【15评论】【17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