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刚开完上合峰会,就要对特朗普跪下了吗?9月1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印度现在提议把针对美国商品的关税降为零,但为时已晚,他们本该在多年前就这么做。因为印度向美国倾销商品,同时又对美国加征高额关税,这种情况已持续了数十年,这是美企的灾难。” 美国对印度加征50%关税的措施,早在8月27日就已经生效了。这事儿的导火索是印度坚持购买俄罗斯石油——特朗普政府认为,印度通过进口俄油间接“资助了俄罗斯的战争机器”,所以祭出了“次级关税制裁”这招。 这一加税,直接冲击了印度66%的对美出口商品,纺织、珠宝、虾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当其冲,出口额预计暴跌70%,数千工作岗位岌岌可危。更狠的是,特朗普还威胁要对印度制药业加征200%关税,这可是印度的王牌产业,全球40%的仿制药都来自印度。 面对这波打击,印度政府的反应很有意思:一方面暂停了部分俄罗斯原油现货采购,试图缓和与美国的矛盾; 另一方面,外交部长苏杰生公开放话,印度“有必须坚守的底线”,优先保护农民和小企业利益。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既不想彻底得罪美国,又不想让国内选民觉得政府在“卖国”。 就在特朗普发推文的同一天,莫迪刚参加完上合组织峰会。在天津会场,他干了两件引人注目的事:一是和普京同坐一辆专车热聊40分钟,下车时还手牵手、拥抱,高调秀出俄印“特殊关系”; 二是在社交媒体上感谢中方成功举办峰会,强调印度在全球议题上的立场。这一系列动作,明眼人都能看出是在向美国传递信号——印度不会只依赖西方,而是要在中俄等大国之间寻求平衡。 更关键的是,上合峰会为莫迪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背书”平台。他在会上大谈多边合作、反对单边主义,这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姿态既能争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又能在与美国谈判时增加筹码——毕竟,印度作为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背后站着一个庞大的国际阵营。 特朗普在推文中提到的“印度提议将关税降为零”,其实是个“罗生门”。 从现有信息看,印度确实在关税问题上做了一些调整:比如在2025-26财年预算中削减了摩托车、豪华汽车等美国优势产品的关税,还承诺扩大从美国的军备采购。 但要说“将所有美国商品关税降为零”,这显然不符合印度的一贯立场。 这里有个关键背景:印度一直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自居,主张通过高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即便是在2025年2月访美时,莫迪虽然同意削减部分关税,但特朗普仍抱怨印度平均关税高达39%,是美国的近10倍。 所以,所谓“关税降为零”更可能是印度在谈判中的试探性筹码,而非全面让步。特朗普说“为时已晚”,一方面是在施压,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对印度策略的不满——毕竟,印度的调整远未达到美国的预期。 莫迪政府的强硬,说到底是由印度的国家利益决定的。首先,印度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也是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这种地位让它有底气对美国说“不”。 其次,印度的能源安全依赖俄罗斯——俄油占印度进口量的40%,价格比市场价低30%,放弃俄油将直接推高印度的通胀率。再者,印度的国防体系高度依赖俄制武器,贸然转向美国装备,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引发国内军工集团的反弹。 这种“战略自主”的背后,还有印度选民的压力。执政党人民党在2024年大选中能连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莫迪的“民族主义”形象。 如果他在关税问题上全面妥协,很可能被反对党攻击为“出卖国家利益”。8月的民调显示,89%的印度受访者支持政府在关税问题上的强硬立场,这给了莫迪足够的民意基础。 按照特朗普的尿性,9月底的联合国大会很可能成为美印交锋的新战场。一方面,特朗普可能会利用多边场合继续施压,要求印度进一步让步;另一方面,莫迪也可能借机拉拢其他国家,形成对美统一战线。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印可能在会间举行双边会谈,这将是双方试探底线的关键节点。 不过,这场博弈的结局可能不会是“非黑即白”。印度可能会在部分领域(如农产品、信息技术)做出有限让步,以换取美国在关税问题上的缓和; 而美国也可能在安全合作(如军售、情报共享)上给予印度甜头,以换取其在俄油采购上的妥协。这种“交易式外交”,或许才是美印关系的常态。 说到底,在这场博弈中,谁也无法完全掌控局面。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虽然厉害,但印度的“战略自主”也不是吃素的。未来几个月,且看这两位强人如何在多边与双边的棋盘上,下出一盘“没有赢家”的棋。
7年没来过中国,莫迪在天津对中方说尽好话,给特朗普气得不轻!谁都没想到,莫迪在天
【15评论】【17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