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为了掩护战友突围,郑宏余和两名机枪手留下来阻击越军。激战中,两名战友

趣史小研究 2025-09-02 17:31:59

1979年,为了掩护战友突围,郑宏余和两名机枪手留下来阻击越军。激战中,两名战友已经牺牲,而敌人已经朝他围了过来!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当时郑宏余是163师489团2营6连的副班长。咱们长话短说,仗打得很激烈,我军穿插分割,打乱了越军的部署。但打仗不是请客吃饭,尤其是在陌生的丛林山地,每一步都踩在生死线上。 2月27日,6连奉命向同登地区的“鬼屯炮台”发起进攻。这地方是个硬骨头,法军修的,工事非常坚固。经过惨烈战斗,我军拿下了阵地。但敌人不甘心,马上组织了疯狂反扑。当时的情况是,我军主力需要转移,必须有人留下来断后,给大部队争取时间。 这是一个必死的任务。 谁都知道,留下来,就是把自己的后背亮给了死神。 连长下了命令,需要一个战斗小组留下。这时候,郑宏余站了出来。跟他一起的,还有机枪手李国安和黄志高。三个人,两挺机枪,几箱子弹和手榴弹,就是他们全部的家当。他们的任务,是在一个叫“三号高地”的地方,拖住越军至少半个小时。 说白了,就是用三条命,换几百个兄弟的命。 战斗很快就打响了。敌人黑压压地从山下涌上来,像潮水一样。李国安和黄志高的机枪吼叫起来,两条火舌死死地压住敌人的进攻路线。子弹壳叮叮当当地跳了一地,滚烫滚烫的。 但敌人太多了。他们仗着人多,一波接着一波地冲。很快,一发炮弹在机枪阵地附近爆炸,黄志高当场就牺牲了。没过多久,李国安也中弹倒下,鲜血染红了身下的土地。 阵地上,只剩下郑宏余一个人。 两名朝夕相处的战友就躺在身边,身体还温热,却再也不会说话了。山下,是数不清的敌人,叫喊着,一步步逼近。枪声、爆炸声、喊杀声混在一起,震耳欲聋。 郑宏余迅速把牺牲战友身边的弹药和手榴弹全部收集到自己身边。他知道,现在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替三个人的使命在战斗。他一个人操作着机枪,继续朝着敌人猛烈扫射。 打光了机枪子弹,他就用冲锋枪点射。冲锋枪子弹也打完了,敌人已经冲到了阵地前几十米的地方。他们以为这个中国军人没辙了,嚎叫着想上来抓活的。 郑宏余冷冷地看着他们,拧开了一颗手榴弹的盖子。 “来啊!” 他用尽全身力气,把手榴弹一颗接一颗地扔进敌群。轰!轰!轰!爆炸声中,冲在最前面的敌人倒下一大片。后面的敌人吓破了胆,暂时退了下去。 就这么来来回回,他一个人,硬是打退了敌人四次进攻。他全身多处被弹片划伤,鲜血直流,但他就像钉死在高地上的一颗钉子,一步也没后退。 最后,他身边的弹药全部打光了。敌人再次围了上来,这次,他们看到了一个浑身是血、已经虚脱的中国士兵。郑宏余在昏迷前,隐约听到敌人叽里咕噜地说着什么,然后就失去了知觉。 等他再次醒来,已经成了战俘。 郑宏余后来怎么样了?战争结束后,他通过战俘交换回到了祖国。他并没有被遗忘,国家给了他极高的荣誉,中央军委授予他“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他成了活着的传奇。 但他自己,却把这些看得很淡。回到地方后,他被安排在一家银行工作,普普通通,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他很少跟人提起当年的事,甚至他的很多同事都不知道,身边这位沉默寡言的老郑,曾有过那样惊天动地的过去。 几年前,有记者去采访他,问他后不后悔。老英雄说了一段话,我听了特别动容。他说:“我只是做了军人该做的事。我时常想起我的那两个战友,李国安、黄志高。如果他们能看到今天的国家这么强大,这么好,肯定会很高兴的。” 他心里念着的,还是牺牲的战友,还是这个国家。 真正能给一个民族注入力量和勇气的,永远是郑宏余这样的人。他们的故事里,藏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密码”:在关键时刻,总有人愿意挺身而出,为更多人的岁月静好,选择负重前行。 时代变了,我们不再需要每个人都上战场去抛头颅洒热血。但那种为了集体、为了国家、为了一个更远大的目标而牺牲小我、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0 阅读:0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