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则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一则是上海浦东新区一所小学,今年一年级只招到22个学生,结果分了5个班,而学校安排有23名老师,师生比已经达到1比1了,再加上学校的足球场、美术室、图书室这些硬件,被网友叫做全国最豪华一年级。 另一则是山东临沂的一位小学英语老师,突然被调去教高中。他委屈地说,当初考小学编制就是图个轻松,现在去教高中,工作压力大不说,自己可能根本没那个能力教。这两件事其实指向了同一个大问题,孩子越来越少了,老师该怎么办?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全国层面的趋势。 咱们来看看几种典型情况。 第一种是以东北为代表的少子化地区。黑吉辽三省从2014到2024这十年,小学生数量少了差不多80万人,学校关停的速度更惊人。十年间少了7700多所小学,减幅接近60%。那边的某个县级市,现在整个一年级只有八九百人。如果不考虑分布问题,其实一个学校就够了。 第二种是河南、江西、湖南、湖北这些中部省份,生育率不算特别低,但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导致各地生源持续减少。河南作为人口大省,从2020到2024这4年,小学生减少了105万人。江西从2017年的峰值到2027年,预计也会减少107万人。这些地区学生数的下降可都是百万级别的。 第三种是广东、浙江这种人口净流入的地方,看起来生源暂时不愁。比如,广东已经连续18年是常住人口第一大省,还连续7年是生育第一大省。但从2023年开始,广东幼儿园的在校生数也明显下滑了,两年减少了约84万人。所以说生源荒不是不来,是迟到罢了。 那听到这儿,有人肯定拍手叫好。说这下终于能搞小班教学了,但现实真有这么美好吗? 咱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24年,咱们国内学前教育的师生比是1比12.7,小学是1比16.1,初中是1比13.0。什么概念? 对比一下,老美那边2015年的师生比是1比15.5,他们预计到2027年才能达到1比14.9。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师生比已经几乎比老美还要低了。 咱们的教育资源其实相当密集,小班教学不是不想搞,是实在搞不起,教育真的太烧钱了,教育花钱主要在2块:一是在职人员的工资,二是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2024年,我国全社会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28.5万亿人民币,其中教育支出超过4万亿,是各项支出里最大的一块。有地方的书记透露,财政部的教育经费90%都用来发工资了。2023年的数据显示,全国教育系统体制内人员大概有2241万人,也难怪有人调侃说,在任何县城管人最多的除了医院就是学校。 举个例子,山东潍坊下面一个县级市,总人口80多万,教育系统人员就有9000多人,相当于每80多个人里就有一个靠教育吃饭。教师群体不仅规模大,退休待遇也相当不错。根据2024年的公开数据,一位县级重点高中的特级教师,退休金大概6000多元,而同县的农民每月养老金却只有200多元,两者相差近30倍。以前财政宽裕时,大家不觉得这有什么,现在各地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了,教育系统这么庞大的开支,确实让人头疼。 那么在生源持续减少的情况下,教师队伍要怎么调整呢? 目前来说,各地主要用两种方法。 第一种很直接,先砍掉编外的教师,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约,这样队伍规模很快就能降下来。 第二种是针对一些在编教师的转岗分流,一般大致有三个方向。 一是转学科或转学段。比如语数英老师经过培训,转去教音乐、美术或心理健康,或者小学老师调去幼儿园或初高中,就像开头那位临沂的老师就被调去了高中。 二是乡村教师向城镇集中。因为现在农村学校越来越少了,未来农业现代化的规划,也会把农村人口更多的集中到城市里,老师们自然也得跟着去县市的学校,但这只是暂时缓解,因为岗位并没有多出来,只是进行了一部分转移。 三是调去教育系统外的事业单位,比如调去街道办等单位工作,但前两个方向的调整,其实只是教育系统的内部调动,并没有真正的减少教师的总量。 所以大家以后不要觉得有编制就能绝对稳定了。现在很多地方其实已经在探索教师的退出机制了。比如,北京丰台区提出要加强教师的年度考核,考核结果直接和岗位挂钩。天津也明确要打破一聘定终身,要对中小学教师实施职称动态管理,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用媒体的话说,就是要打破教师的铁饭碗了。 说到底,生源的减少是不可逆的大趋势,教师队伍必须跟着大形势变了,教师们要么转型,要么就得转行,以后没有第三条安稳的路线了。
最近有两则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一则是上海浦东新区一所小学,今年一年级只招到
岚岚看商业
2025-08-31 20:35:30
0
阅读: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