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不冤?河南驻马店,儿子获得模特比赛一等奖给一辆车,儿子把奖品送给父亲。父亲提车时让签代偿协议,贷款甲方还,只是用父亲的名购买下来。贷款还了几个月后,甲方突然不还了,说车谁开的谁还贷款,他们不管了!父亲很郁闷,本来获奖的奖品,反过来却背上17万多的贷款,只能找记者帮忙。岂料记者一出面,甲方马上改变态度!
信息来源:小莉帮忙8月24日报道
时光流转至 2024 年,在河南驻马店这座城市里,一位姓张的先生家中,正洋溢着迎接一桩大喜事的热闹氛围。他的儿子在当地一场模特赛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一等奖,而奖品正是一辆崭新的轿车。
这份突如其来的荣誉让张先生欣喜若狂,儿子更是将这份特别的奖品转赠给了父亲,张先生为此还特意设宴款待亲友,风光一时。
然而,这份看似纯粹的奖赏,在领取环节却被一份复杂的金融协议所“包装”,为后续的困境悄然埋下了伏笔。
儿子那份亮眼出众的成绩,配上父亲满心的骄傲与荣光,让张先生对这辆车心底满是盼头,早已翘首以盼。
他为此不惜花费数千元,只为与亲友共同分享这份荣耀,享受着周围人艳羡的目光和赞许。这份社交上的满足感,无疑让张先生觉得一切都物有所值。
可就在张先生依约前往提取车辆当日,工作人员竟突然拿出一份标注为“代偿协议”的文件,要求其签字确认。这份协议的甲方是一家汽车销售公司,乙方则是张先生本人。
协议内容明确,张先生将以购车形式获得这辆创维品牌车,车辆登记在他的名下并由他实际使用,但购车款需通过24期贷款来支付。
此协议的核心约定内容为:作为甲方的汽车销售公司需承担一项关键责任 —— 即每个自然月向张先生划转 4349 元资金,该笔款项将专项用于代为偿还张先生名下的汽车贷款。促使张先生最终点头认可并签下这份协议的核心原因,在于他心里打着 “一分钱不掏就能把车拿到手” 的算盘。
协议上盖有双方的公章和张先生的手印,这在法律上证明了其有效性。在协议签订后的最初九个月里,汽车销售公司确实按时履行了代偿付款义务。
张先生每月都能收到这笔代偿款,并用它顺利偿还车贷,一切都显得顺风顺水。这份意外降临的座驾,竟像凭空得来的馈赠一般,悄然为他的日常添了份顺遂,也让日子里多了许多藏不住的欢喜。
然而,这份平静在代偿进行到第十个月时,突然被打破。汽车销售公司单方面停止了付款,没有给出任何预先通知。
不久后,张先生便接到了银行的贷款催收通知,这让他感到震惊和困惑。他随即联系了汽车销售公司质问,但对方的态度却十分强硬,明确表示“谁开谁还”,或者“谁用谁还,跟我们没关系”,拒绝继续代偿。
不过弹指之间,这份本该象征荣耀的嘉奖,竟陡地化作压在张先生肩头的一笔重债。他突然背负起剩余约17万余元(约15期未偿)的贷款,这辆车也从喜悦的象征,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在与汽车销售公司协商无果后,张先生感到无助和愤怒,最终选择向媒体记者(如小莉帮忙在8月24日报道中提及)寻求帮助,希望能揭开这背后的真相。
随着媒体记者正式启动调查程序,这家汽车销售企业的应对姿态立刻出现了明显扭转 —— 此前面对问题时一味回避、推卸责任的强硬态度,如今已悄然转为温和配合的沟通模式。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记者另有发现:这份协议的签订地点,与该汽车销售企业实际开展办公活动的场所并不一致。
汽车销售公司随后向记者解释了他们停止代偿的深层原因:原来,他们曾作为赞助商为模特大赛提供了支持,大赛举办方曾承诺会帮助他们销售10辆汽车。
然而,大赛结束后,举办方未能兑现承诺,没有售出任何车辆。汽车销售公司因此心生不满,认为受到了欺骗,便单方面中断了对张先生的代偿款项,以此作为对大赛举办方的抗议。
面对汽车销售公司的解释,记者引用《民法典》第509条强调,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记者指出,汽车销售公司与张先生之间签订的协议是独立的,不应受其与大赛举办方之间纠纷的影响。
在媒体的协调下,汽车销售公司最终向张先生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供其选择:一是一次性支付一笔赔偿金,由张先生自行偿还剩余贷款并保留车辆;二是协助张先生将车辆出租,用租金收入弥补损失;三是收回车辆,并负责清偿张先生名下所有的剩余贷款。
张先生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择了第三种方案:将车辆退还给汽车销售公司,并由对方负责彻底清偿全部贷款。这是一个务实的决定,避免了未来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和不确定性。
面对可能存在的财务隐患与纠纷,张先生坦言,他甚至愿意将儿子曾获此奖项的经历彻底抹去,仿佛这份荣誉从始至终就未曾存在过,只为能彻底斩断相关风险。记者也对此评价为“明智”且“大气”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