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八路军到村子里借宿,村长热情地招待他,谁知转身,村长就去向日军告密,等他察觉时,已经被100多人包围了!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潍坊记忆单手英雄——曹世范)
1944 年抗日战争关键时期,日军因太平洋战场失利抽调中国战场精锐,形势略有好转但危机仍存。彼时的昌乐县已落入日伪军之手,成为其盘踞控制的区域。
为及时掌握敌方的兵力部署与行动轨迹,八路军特地在此地组建了一支侦察大队,队员们以两人为一个行动单元,采用轮流交替的方式,持续对敌军动向展开严密监视。情报显示敌军近期或有异动,经验丰富的骨干曹世范、张成利奉命深入敌后核实。
二人 1938 年参军,曹世范是山东人,因不堪地主压迫入伍,脸上有拼刺刀伤疤,外表彪悍却心思缜密;张成利河北籍,曾效力东北军,不满国民党消极抗日转投八路军。
两人多次在昌乐县执行任务,熟悉当地情况,还总结出通过炊烟、脚印、换岗节奏判断敌军情况的实用方法。
为避敌视线,他们连夜走隐蔽山路,绕过开阔山谷,虽增加行程艰辛却规避风险。长时间急行军后,二人决定去群众基础好的于家岭村休整。
临近村口,张成利先绕到村外,把那杆长枪仔细塞进秫秸垛里藏好。随后,他和同伴各自揣上驳壳枪,腰里别着手榴弹,又找了副货郎担子挑在肩上,借着这寻常的装扮,不声不响地往村里走。
夜幕中,他们敲开于村长家门。村长异常热情,端出白米饭和肉菜,这在物资匮乏时很反常,引起二人警觉。
曹世范喝汤时,发现村长婆娘多次向院外张望,询问日军是否来过,村长手抖、饼子掉落、眼神闪烁。随后,屋外传来狗叫、物体倒地声和包围喊话,还出现日军钢盔反光。
二人知已中圈套,曹世范跳窗前移日军据点分布图进炕洞,接着踹窗跳出与屋后两敌人交火,后趁夜色钻山林。日军约百余人紧追,曹世范让张成利去村东头秫秸垛,自己吸引敌人。他朝最近日军开枪,子弹擦小队长耳朵,趁日军注意力在自己身上,借墙根躲进王老汉家。
暮色里,王老汉正猫着腰往隐秘处挪粮,冷不丁见着曹世范的身影,忙不迭直起身,引着人绕到院角,掀开块不起眼的青石板,露出底下通着地窖的暗道。日兵在村里挨家挨户地翻找,连鸡窝柴房都没放过,可终究没寻着要找的东西。
一群人把村长揪到跟前,枪托抵着他的腰眼逼问,老村长被打得嘴角淌血,最终颤巍巍地抬手指向了地窖的方向。
日军欲挖时,村外张成利开枪喊 “八路军主力来了”,日军怕被包抄,立刻往村外跑。密道的石板在身后轻合,曹世范刚从幽暗里探出身,守在旁侧的王老汉便急忙递过裹着粗布的窝窝头。
掌心触到粮食的温软时,老人压低了嗓音,字句都裹着怒气:“村里的于村长,背地里藏着精白面粉,全拿去孝敬日本人了!
之后二人躲进隐蔽山洞,曹世范在洞口设绊线手榴弹,张成利找好备用小路,日军搜索未发现他们。
敌人走后,二人连夜回部队,汇报经历与情报,不仅摸清昌乐县日伪军兵力部署,还得知敌人在修通往山区的公路,此为日军准备撤退的重要迹象,为八路军反攻计划提供关键依据。
于村长告密是想换两袋大米,却未如愿,还被日军视为 “废物” 殴打赶出村子,三个月后被村民揭发。经过半个月的蛰伏与筹备,曹世范、张成利凭借此前深入敌区侦察获取的详尽情报,制定出周密的突袭计划。
在夜色掩护下,二人带领队伍直击日军于家岭据点,一番激烈交锋后成功拿下据点,不仅击溃了驻守的日军,还缴获了
两挺实战价值极高的 “歪把子” 机枪,用实打实的战果印证了情报侦察的重要意义。曹世范曾说:“鬼子不可怕,怕的是自己人捅刀子。”
“只要老乡心里向着咱,再密的包围也能撕开个口子。” 无数像他们这样的无名英雄,用智慧与勇气铸就了抗战胜利的基石,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