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遭“最大规模轰炸”,598架无人机、31枚导弹击中市区,黑烟遮天蔽日,无人机工厂、欧盟办公大楼皆受损 基辅的夜晚再次被战火点燃,空气中不再有城市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爆炸声、警报声和彻夜未停的轰鸣。 8月27日,乌克兰首都基辅遭遇了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空袭,这场袭击不仅打在军事目标上,也波及了民用设施,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这次打击的“量级”不容小觑。俄罗斯军方动用了598架攻击型无人机与31枚导弹。 其中包括被称为“空中利剑”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KH-101巡航导弹以及“伊斯坎德尔”战术弹道导弹。 乌克兰空军随后补充称,实际攻击中俄方还动用了约20枚高精度导弹和超过140架远程无人机,目标明确、打击面广,几乎覆盖了基辅多个城区。 俄方表示,这次行动的重点是打击乌克兰军工体系及高层指挥中心,目的是削弱其战场持续作战能力。 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通告,导弹精准命中了一家专门从事PD-2和“鲨鱼”无人机研发的企业,以及基辅无线电厂等军用技术设施。 而乌克兰的重点军政机构,包括国防部作战指挥室、空军司令部乃至外籍军团驻地,也都在袭击名单之列。 不过,这场打击并没有只停留在军事层面。欧盟驻乌克兰代表团办公大楼也遭导弹击中,建筑严重受损。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第一时间发声,称此举是“对民用基础设施的无差别攻击”,并强调将召见俄驻欧使节交涉此事。 英国文化协会在基辅的办公室同样未能幸免,一名夜间值班保安受伤。对于防空系统的应对,乌克兰方面显然做了准备。 据其空军司令部通报,防空部队拦截了589个来袭目标,包括563架无人机、18枚巡航导弹、7枚短程弹道导弹和1枚“匕首”导弹。 拦截数字看起来不低,但地面上的事实依旧不容乐观。乌方曾动用9枚“爱国者”导弹进行拦截,但从结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多个关键目标仍被击中。 这场袭击给基辅带来了沉重的人道打击。截至北京时间8月28日下午6点,已有至少14人死亡,40余人受伤。 晚些时候,这一数字被进一步更新,死亡人数升至22人,其中包括4名儿童。 市长宣布8月29日为哀悼日,全市政府大楼降半旗,市中心一栋五层建筑因导弹直击部分坍塌,现场浓烟弥漫,一度遮天蔽日。 城市的基础设施也遭受了严重破坏。不仅居民楼受损,连基辅城际列车站、新闻编辑部、《乌克兰真理报》办公区乃至市中心的商务写字楼都受到波及。 城市的运转被迫按下暂停键,民众被迫进入防空洞和地铁站避险,一夜未眠。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第一时间发表讲话,称这是“对乌克兰人民的又一次残酷打击”,呼吁国际社会加大援助力度,并强调国内必须团结一致。 他指出,这类袭击意图让乌克兰丧失抵抗意志,但“我们不会屈服”。 俄罗斯方面也做出回应。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记者会上表示,此次打击是对乌克兰持续攻击俄方基础设施的“对等回应”。 并重申俄方“依旧希望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但从打击的力度和范围来看,俄军目前显然并未松手。 这场大规模空袭背后,也透露出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微妙转向。过去数月,俄方主要攻击目标集中在乌克兰的电力系统、炼油厂等能源基础设施,而近期已明显转向军工领域重地。 尤其是无人机和导弹生产基地,成为攻击重心。据西方情报机构评估,近期打击已导致乌克兰无人机月产量下降超过50%,反映出俄军正在从源头削弱乌克兰的反击能力。 与此同时,乌克兰则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国内的军工体系不断遭受重创,战场供给能力受限,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对乌援助的速度和规模也出现波动。 此前美国国会关于对乌追加军事援助的预算案迟迟未能通过,欧洲多国也因自身经济压力对援乌态度趋于谨慎。 国际社会的反应也迅速而多元。欧盟对基辅使团办公楼受损极为愤怒,外交政策负责人卡拉斯表示将召见俄驻欧盟特使。 英国外交大臣拉米则因本国机构受损及人员受伤,向俄方提出严正抗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则呼吁各方遵守“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三项原则,推动局势降温。 尽管俄方口头强调愿意和平解决,但眼下的局势并不乐观。基辅在遭遇如此级别的空袭之后,人道主义压力陡增,供电、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面临重建难题。
基辅遭“最大规模轰炸”,598架无人机、31枚导弹击中市区,黑烟遮天蔽日,无人机
世界今若在
2025-08-29 18:29:32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