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察觉?年轻人发生了三个变化,信号非常强烈。 最近这段时间,只要你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年轻人正悄悄地变了。而且变得不止一点点。 无论是在花钱、生活选择,还是对待社交的方式上,都能看出一股特别强烈的信号:这一代年轻人,开始重新书写生活的剧本。 先说消费。以前一说“年轻人购物”,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刷爆信用卡买大牌、旅游打卡“拍照胜地”,但如今风向彻底变了。 品牌不再是身份象征,省钱才是新时尚。谁能用9.9元买到高性价比好物,谁就更“有排面”。 不少年轻人拉群搞“抠门互助”,比价、找优惠、拼团,成了日常操作。 25岁到35岁人群在美妆护肤、宠物用品、潮流玩具等领域的线上消费增幅达到28%,但对奢侈品的兴趣却明显减退。 LV、香奈儿、GUCCI等品牌业绩承压,反而是COACH在唯品会1.2折清仓活动中卖出了三年来的最好成绩。 连端午节的粽子也不能幸免。根据商务部数据,2025年端午节前夕,全国包装粽子销售额同比下降34.53%,反倒是朋友圈里手工粽子晒图不断。 大家更愿意花心思做、拍、分享。这不是回归传统,而是回归理性——年轻人不愿再为“包装”买单。 再看生活方式,也变了。以前大家拼命挤进大城市,租着几千块的小房子,忍着通勤三小时,就为了“梦想”。 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人开始“反向迁移”,从城市逃回小镇、乡村,追求低成本、慢节奏的生活。 开民宿、做电商、搞自媒体,年轻人把“躺平”干成了“创业”。 在18至35岁人群中,已有11.6%出现啃老行为,尤其在一线城市更为普遍。这不是懒,而是一种避风港式的选择。 城市太卷,房租太高,工作太紧张,未来太模糊。在这一背景下,年轻人不再执着于“北上广”,而是开始思考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生活。 有的人说他们逃避现实,但从数据来看,这是一种理性选择。疫情后的企业复苏缓慢,招聘岗位明显减少,门槛却越来越高。 2025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1158万,比去年增加82万。而国家统计局7月公布的数据则显示,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仍高位运行,达到18.1%。 社交的变化也很有意思。传统那一套“酒桌文化”,在这一代年轻人中彻底失灵。劝酒、寒暄、虚伪的应酬场被奶茶和“搭子”文化取代。 打游戏有游戏搭子,追剧有剧搭子,连遛弯也可以“找搭子”。社交不再是广撒网,而是精准陪伴。更有意思的是,AI成了不少年轻人的“精神支柱”。 Just So Soul研究院的调研显示,超过七成的Z世代愿意和AI虚拟人成为朋友,平均每人拥有1.8个AI伙伴。 有四成年轻人坦言存在“AI焦虑”,但九成已经习惯在学习工作中借助AI辅助创作。甚至有两成通过AI赚到了真金白银。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不复杂。传统社会关系,比如亲戚、同乡、同学,正在逐步退场。年轻人更青睐低门槛、高效率的社交方式,而AI刚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不吵架、不评价、还能随时响应——AI成了“不会背叛的朋友”。 大型语言模型的推理和交互能力提升,也让人机情感交流变得更自然、更真实,甚至形成了某种“亲密镜像”:你是什么样,它就配合你成为什么样。 如果只看这些表象,可能有人会觉得,年轻人越来越“佛系”、越来越“懒”,但事实远不止如此。他们没有放弃生活,只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活着。 当老一辈还在纠结“你怎么不找稳定工作”时,年轻人已经用行动回应:稳定从来不是坐在格子间,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这种变化,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现实压力摆在眼前,AI技术的普及让不少传统岗位面临淘汰。 根据美国人力资源平台Layoffs.fyi统计,仅2025年前七个月,美国就有超过10000个岗位因生成式AI被取消,AI也成为年度前五大裁员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是社会观念的转型。从“拼命三郎”到“健康第一”,年轻人更关注精神自由和生活品质。 他们拒绝职场PUA,也不愿当消费主义的韭菜,更不接受社交绑架。 这一代年轻人,个性鲜明,教育水平高,社会责任感强,不迷信权威,也不盲从传统。他们看似离经叛道,实则清醒通透。 他们选择理性消费,是因为明白钱来之不易;他们逃离城市,是因为不愿被内卷淹没;他们拥抱AI,是因为想用科技构建更轻松的社交关系。 所以别再说他们“垮掉”了。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了什么叫“好生活”。 当你还在用老眼光看待他们时,他们已经悄悄把生活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而这股变化的力量,正以极快的速度,重塑着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
有人问张维为:在300年来重大发明创造中,没有一项来自中国的发明,你怎么看?张
【53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