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在8月28日对外宣布,将于近期先后访问日本与中国,参加第十五届印日峰

观今言史啊 2025-08-29 11:24:54

印度总理莫迪在8月28日对外宣布,将于近期先后访问日本与中国,参加第十五届印日峰会和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   这趟行程看似常规外交活动,背后却暗含印度在美印关系紧张、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的战略突围意图。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莫迪此行打破七年未访华纪录,更在时间安排上玩起“精准切割术”:8月29日至30日访日,31日立即转场天津出席上合峰会,连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纪念阅兵都巧妙避开。   这种“日本先行、中国接力”的路线设计,把印度在大国博弈中“既要又要”的平衡术演绎得淋漓尽致。   莫迪对日本的访问,表面是深化“特别战略伙伴关系”,实则带着一份紧急购物清单。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后,印度急需寻找替代市场和技术来源。   日本适时端出十年680亿美元投资计划,覆盖半导体、关键矿产、清洁能源等赛道,还承诺提供退役新干线列车助印度高铁项目提速。   更耐人寻味的是双方防务合作升级。印日联合研发的UNICORN雷达桅杆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海军舰艇维护合作也在推进。   这些动作被嵌入所谓“印太安全框架”中,试图对冲中国影响力。而两国拟发表的南海问题联合声明,更像是莫迪提前预备的“谈判筹码包”,准备带到天津的谈判桌上拆封。 转战天津后,莫迪的挑战从“讨价还价”转向“多边站队”。上合组织此次扩容至10国,成为全球覆盖人口最广的区域合作平台。   中国力推的《天津宣言》及上合开发银行等金融工具,对急需外部资金的印度构成吸引力。印度此次罕见展现配合姿态,不仅早早承诺“全力支持中国办会”,把“印中是伙伴非对手”挂在嘴边。   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对华好感飙升,不如说是现实压力下的止损策略——当特朗普一边嘲讽印度是“死亡经济体”,一边拉拢巴基斯坦搞联合军演时。   印度突然发现上合组织里既有俄罗斯这个传统盟友,又有中国这个关键供应链伙伴,留在牌桌上显然比掀桌子更划算。   中印双边会晤才是莫迪此行的隐藏主线。尽管印度外交部提前放风要谈边境撤军、签证放宽等十项议题,但核心诉求始终围绕经济脱困。   印度制造业正因稀土短缺濒临停摆,80%军用稀土依赖中国供应,而美国关税大棒又重创农产品出口,莫迪急需与中国达成稀土供应和农产品准入协议。   中方则巧妙打出“金融牌”和“基建牌”,以上合开发银行融资机制吸引印度参与区域产业链重组,同时以盾构机等基建技术输出换取合作空间。   这种各取所需的互动,被学者形容为“龙象共舞2.0版”:印度用市场换技术,中国以投资换稳定。莫迪的东亚双城记,本质是新兴国家在大国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的实验。   战略自主不是选边站队,而是在各方博弈中动态调整。这趟紧凑行程结束后,印度或许能更深刻理解中国外长王毅那句提醒:“无论面临什么情况,双方都应坚持彼此是伙伴不是对手”。   毕竟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能同时让日资投入680亿美元、又让中国开放稀土阀门的国家,除了印度恐怕难找第二家。   参考资料:姚远梅:访华前先访日,莫迪的“小心思”需要注意一下 2025-08-29 08:33·观察者网

0 阅读:3

猜你喜欢

观今言史啊

观今言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