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绝对是被历史上黑的最惨的名将,没有之一。廉颇在前线与秦国军队对峙了三年,把赵国全国的粮食吃光,以至于快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那前线赵国的 40 万官兵,什么事都不做,就整天无所事事的在前线耗着,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撑不住。赵王能够坚持三年,已经是实力之外的奇迹,廉颇就是不出去打,爱惜自己的羽毛。 其实吧,这么说实在是把战国的仗想得太简单了。赵国缺粮是真的,但哪能全怪廉颇 “耗着”?当时秦国是什么家当?关中平原产粮多,又有蜀地这个 “天府之国” 当后盾,后勤底子比赵国厚得多。廉颇在长平对峙,不是不想打,是真打不过 —— 秦军的弩兵、重装步兵都是当时顶尖的,硬冲上去跟送人头没两样。他修壁垒、守阵地,其实是在等机会,等秦军粮草接济不上,或者内部出乱子,这是老成持重的打法,不是什么 “爱惜羽毛”。 再说那 40 万官兵,哪能是 “无所事事”?对峙的时候,每天要修工事、挖壕沟、放哨巡逻,还得练队列、练射箭,生怕秦军突然来攻。这些事哪样不费力气?真让他们闲着,不用等粮食吃完,军队先散了。而且赵国当时的粮食危机,也不全是前线耗的。战国时候各国打仗,动辄几十万大军,本来就费粮,再加上那几年赵国境内可能有灾荒,多重原因凑一块儿,才把家底掏空的,不能一股脑算在廉颇头上。 赵括被骂,也不是历史瞎黑。他接掌军队后,一上来就改了廉颇的打法,主动出击。可他忘了,秦军主帅偷偷换成了白起 —— 那是打了一辈子仗的 “人屠”,比赵括懂实战多了。赵括的战术看着在兵法上有理,可到了战场上,被白起用奇兵断了后路、截了粮道,40 万赵军被围了四十多天,最后饿的饿、降的降,这仗输得实在太惨。要说他一点本事没有,可能冤枉,但说他是 “名将”,实在够不上 —— 至少当时的他,还撑不起几十万大军的生死。 赵王换将确实有苦衷,粮食快没了,换谁都急。但把锅甩给廉颇 “不打”,倒显得有点不讲理。毕竟在当时的局面下,廉颇的 “守”,或许是赵国能选的、最稳妥的路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秦军的军功爵位制在后世没人敢玩,因为太卷了。哪怕自己辛辛苦苦在战场上砍下敌军首级
【91评论】【8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