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年除夕夜,岳飞在临安大理寺监狱,被两根大铁棒夹碎胸膛而死,郐子手将急着回家过年,将他弃尸于墙角,未做处理,准备明天早上丢弃野外。[凝视] 1142年除夕夜,当临安城百姓沉浸在节日喜庆中时,大理寺监狱里正上演着令人心碎的一幕,抗金英雄岳飞在“莫须有”的罪名下被害致死,时年39岁,一段感人至深的忠臣遗骨守护故事也由此开始。 岳飞之死是南宋初年政治斗争的悲剧性结局,作为南宋抗金名将,他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1140年,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直逼朱仙镇。 然而宋高宗和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被捕入狱。 审讯中岳飞义正词严,袒露出背上旧刺“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连主审官何铸都为之动容并禀告冤情,但秦桧直接表示“此上意也”,道出了宋高宗才是幕后主导者,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下令赐死,最终在大理寺狱中遇害。 同期遇害的还有他的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岳飞在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这八个字道尽了一代忠臣心中的愤懑与不甘。 就在那个除夕夜晚,一位名叫隗顺的普通狱卒目睹了这一切,尽管风险极大,他仍然决定冒险行动,隗顺趁着夜深人静,将岳飞的遗体偷偷背出了大理寺监狱。 这个决定需要何等的勇气?一旦被发现,隗顺面临的将是灭顶之灾,但他不忍看到英雄遗体被进一步侮辱或丢弃野外,毅然选择了这条险路。 隗顺将遗体背出城后,选择了临安城外钱塘门外九曲丛祠附近进行安葬,这里人迹罕至且地势隐蔽,是最佳的藏身之地,为了日后能够准确识别,他特意将岳飞生前佩戴的玉环系在遗体的腰部作为标记。 更巧妙的是,隗顺在坟前栽了两棵小橘树,又找了块石头刻上“贾宜人坟”,故意用女人的名字做掩护。这个细节显示了他的机智与深谋远虑。 随后的二十年里,隗顺始终保守这个天大的秘密。即使朝廷多次派人暗中搜寻岳飞的遗骸,他也始终保持沉默,只有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才将这个秘密告诉儿子,并嘱咐等待适当时机再上报当局。 转机出现在1162年宋孝宗即位后,当时抗金思潮再度兴起,朝廷开始重新评估历史,为鼓舞抗金士气,宋孝宗下诏为岳飞恢复名誉,追复岳飞元官,以礼改葬,并下令寻找岳飞遗骸。 此时,隗顺的儿子才挺身而出,向官府揭示了埋葬地点的真相,他拿出父亲留下的玉环作为信物,详细说明了当年的埋葬经过。 官府按照指引果然在指定位置发现了岳飞的遗骸,腰间还系着那块作为标记的玉环,这个细节完美印证了隗顺当年的义举,也为岳飞身份的确认提供了铁证。 朝廷随后将岳飞遗骨迁葬至杭州西湖畔,建立了“宋岳鄂王墓”,以示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最高敬意。 同时,朝廷不仅恢复了岳飞父子的官爵,还发还了他们在江州的田产和被抄走的御札。 后来南宋政府还同意在鄂州建立岳飞庙并赐名“忠烈”,给岳飞赠谥号为“武穆”,宋宁宗时又追封为鄂王。这一系列措施彻底为岳飞恢复了名誉。 岳飞冤案的平反过程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变化,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撕毁和议发动侵宋战争,南宋主战势力再次抬头,纷纷上书要求为岳飞平反。 隗顺作为一个普通狱卒的勇敢行为,不仅保证了民族英雄遗骨的尊严得以保全,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处缅怀忠烈的重要场所。 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忠义精神的坚持与传承,一个地位卑微的狱卒,能够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忠臣遗骨,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深思。 如今在西子湖畔的岳飞墓,早已成为人们瞻仰英雄、感受爱国情怀的重要场所,每当人们在此驻足,不仅能感受到岳飞的忠勇精神,也会想起那个除夕夜里一位普通狱卒的非凡勇气。 在你看来,隗顺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大义之举,哪个细节最让你感动?如果是你处在那个时代,面对如此巨大的风险,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信源: 书摘|蒙冤入狱后,岳飞的最后岁月——齐鲁壹点
公元777年,唐朝宰相元载在被处死前,唐代宗李豫问了他一个问题:“你已有数不尽的
【4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