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投诉鲁迅夹烟画误导青少年,禁烟为啥禁到先生了?其实,这是一场我们必须要打赢的

任尔东西南北风 2025-08-27 08:11:26

游客投诉鲁迅夹烟画误导青少年,禁烟为啥禁到先生了?其实,这是一场我们必须要打赢的文化保卫战,保卫先生所代表的历史和精神。如果我们继续退让,她们会继续得寸进尺,疯狂冒险和试探。 2025年8月,孙女士一纸诉状将先生夹烟画推向舆论漩涡。其实,这女的压根就没去现场,只是看到“女生在鲁迅夹烟画前比划交叉手禁烟”的图片,然后灵机一动就把先生夹烟画给投诉了。 甚至连续投诉两次,把绍兴文旅局、鲁迅纪念馆和市文旅集团的牌子都翻了一遍。为此,她还做了很多功课,说什么原图有书房背景,现在的夹烟画没了书房背景,就像在户外公共场合聚众吸烟,容易误导青少年,建议把“夹烟”换成“握拳”。 表面看这事确实关乎公共健康与青少年保护,但深层却是历史真实性、文化符号争夺与商业利益的复杂交织。因为这并非一根烟的去留问题,而是一种蔓延于时代的虚无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和犬儒主义。 从立足于公共健康与保护青少年来看,这位孙女士无疑站稳了政治正确阵地。但当我们将视线转向其小红书账号时,就会发现她自2025年5月起号开始,就批量发布了二手烟危害相关内容,但却绝口不提尼古丁,为啥? 因为她就是卖“尼古丁袋”的,这玩意是一种通过口腔黏膜吸收尼古丁的口含产品,主要成分为尼古丁、布袋和香精,使用时不会燃烧或产生烟雾。近年来,尼古丁袋市场增长迅猛,利润极高,但我国尚未放开其合法销售。 此次投诉事件,反应了当下社会的一种普遍性倾向——非黑即白思维。比如将先生夹烟形象简化成一个现代“负面行为”,因为在孙女士眼中,鲁迅并非历史上的著名“先生”,而是一位自带流量的吸烟男人。 这场争议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近年来一系列公共争议的延续。从游烟讨论、高铁禁烟,到网红曝光男烟民,再到如今的先生夹烟画争议,其背后逻辑是:高举政治正确大旗,无限上纲上线。这招在美西方早就吃遍天了,现在终于轮到我们了。 在这些争议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极其双标的现象:对男性行为严厉批判,对女性行为极为包容。比如最近跑出来一堆试图通过强行禁烟搏出位的女性,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其核心争议就是执法权。 一般而言,你看到一个人在街头抽烟,你善意奉劝他不要抽,这属于道德范畴。但你强行阻止他抽,那就属于执法范畴了。但因为网红本身并没有执法权,所以她们通常会将强行阻止转换成道德审判。 她们会利用简单粗暴的非黑即白思维,把“禁烟”变成“禁止”或“不禁”二元对立。如果你认同禁烟,那你就支持禁烟网红。如果你反对禁烟,那你就失道败德,就是制造二手烟的帮凶。 在这个过程中,禁烟网红们都会站在道德高地上,躲在政治正确大旗下,把执法权偷摸换成道德审判权。一旦站在道德高地上,即使行为出格也极少受到惩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道德特权”。 但如果带宠物狗的是女性,很多人都会觉得没啥大不了,即便劝阻也会客客气气。看到没?禁止男性抽烟时就高举政治正确,劝阻女性带宠物时,就会拿出文明、包容和温度执法,简直不要太双标。 所以,“小仙女”是咋来的?就是大伙给宠出来的,是“穷养儿子富养女”给养出来的,以至于有些女性养成了畸形人生观。在她们的认知中,事物对错与否的标准并非公共秩序本身,而是她们是否喜欢。一旦得逞,她们就会越发蹬鼻子上脸。 欧美那些NGO不就是这样的吗?就拿环保来说,刚开始只要呼吁环保,就会有人点赞。但越多人加入就越是内卷,然后就开始逐渐升级:呼吁环保→大声疾呼→拦工厂货车→打砸工厂→博物馆泼油漆→泼梵高名作→乘船去战火连天的加沙地带。 其实,国内禁烟也呈现出了升级趋势:室内公共场合→室外街头→高铁站台→鲁迅故里夹烟画。为啥?因为禁烟普通男性已没有流量,必须不断提升维度叠BUFF。 所以,我们必须遏制这种升级趋势,必须保卫先生。这烟,先生夹了整整一百年了。百年前,它夹在指间,烧掉的是旧礼教。百年后,它夹在画上,却烧痛了某些人的眼睛。她们说这烟会误导青少年,却忘了先生夹的不是烟,而是匕首与投枪。 这一次,如果因为妥协而移去先生指间的烟,那我们就不是在保护青少年,而是在虚无化历史。我们就不是在守护健康,而是在忘却历史。所以,先生手指之间的夹烟必须继续燃烧下去,并非吸烟是美德,而是因为铭记历史是美德。 记忆需要载体,历史需要痕迹。掐灭那支烟,我们不仅会失去一个真实的历史细节,也会丧失面对真实历史的勇气,丢失面对真实世界的智慧!

0 阅读:9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尔东西南北风

金鱼记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