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记二战德国杀了苏联多少人,德国要是派兵乌克兰,俄国打德国跟中国打日本一样,

飞绿说历史 2025-08-25 19:29:55

不要忘记二战德国杀了苏联多少人,德国要是派兵乌克兰,俄国打德国跟中国打日本一样,没有心理负担。人家都巴不得远离战,欧洲一些不靠谱的人还天天闹腾要派兵参战。德国唯一清醒的议员爱丽丝·魏德尔 谁还能忘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在1941年至1945年之间,德军对苏联发动的“巴巴罗萨计划”不仅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之一。 也让苏联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苏联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其中大多数是平民。 对于俄罗斯人而言,这不是一段可以轻易抹去的历史记忆,而是一种深植民族基因的安全观根源。就在这种记忆的余温尚未完全冷却之时,欧洲却又一次掀起了“对俄强硬”的喧嚣浪潮。 2025年夏季,关于是否派遣德军直接介入乌克兰战事的讨论,在德国政坛引发激烈争论。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来自绿党和自民党的议员甚至公开表示,可以考虑向乌克兰派出德国“军事顾问团”甚至“后勤支援部队”。而这背后,是德国国防政策正在悄然松动的信号。 德国的军事克制,从来不是出于仁慈,而是建立在深刻的历史反省基础之上。自1949年《基本法》第26条明确禁止对外侵略以来,“永远不再(Nie wieder)”成了德国政治的底线。 然而,随着新一代政治人物的上台,这一底线正在被重新定义。2024年底,德国通过《国家安全战略白皮书》,首次提出“对外干预的战略灵活性”,为未来更主动的军事角色埋下伏笔。 但历史不会遗忘。俄罗斯不会遗忘。在莫斯科的红场上,那些纪念卫国战争牺牲者的雕像至今鲜花不断。 在德国本土,尽管官方仍在维护苏联红军纪念碑,但近年来多起纪念设施遭到破坏事件,也反映出德国社会对“历史负罪感”的疲劳与分裂。 而更深层的分裂,是德国政治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感。就在德国政坛热议派兵之际,德国“另类选择党”(AfD)联席主席爱丽丝·魏德尔在联邦议会的一番话,却成为全场唯一的清醒之音。 “我们不是为了再次卷入战争而存在的国家。德国对俄罗斯的历史债务,不是可以用导弹来偿还的。”她指出,德国不应为乌克兰问题承担超出其能力和责任的军事义务,而应推动外交解决。 这番话在德国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也让魏德尔被称为“最后的理性派”。魏德尔的立场并非孤立。 2023年,德国完成了对俄罗斯苏联时期赔偿义务的最后一笔支付,但在俄罗斯社会的集体记忆中,这种“物质赔偿”远不足以抹平战争创伤。 更何况,今天德国如果再次以军事形式出现在东欧战场,带来的不只是地缘政治的升级,更可能触发那条俄罗斯战略文化中最敏感的神经:生存威胁。 历史不仅是过去的镜子,更是现实的钥匙。从拿破仑1812年进攻莫斯科,到希特勒1941年血洗斯大林格勒,俄罗斯对西方“入侵”的警惕根植于骨髓。 而这种警惕,在乌克兰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俄方多次表态表示,任何北约国家直接军事介入乌克兰,都会被视为对俄罗斯的“存在性威胁”,其后果将“不可预测”。 所以,德国政客如果真以为可以在乌克兰战场“打个擦边球”,那无异于在历史的烈焰边缘玩火。 俄国人打德国,不需要动员,也不需要动摇心理防线,这种“无需动员的战争记忆”,才是欧洲安全结构中最危险的变量。 而德国国内,除了魏德尔这类对历史有敬畏、有现实感的政客,更多人却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有人高喊“欧洲不能容忍俄罗斯胜利”,却忘了德国不是冷战时期的西德,而是一个统一后的、对东欧负有历史责任的国家。有人幻想“欧洲军”可以替代北约,却回避法国核保护伞的结构性矛盾。 更有人以“价值观”为名,试图将德国绑上战争战车,却不敢面对德国社会普遍厌战的现实。中国人对这场博弈并不陌生。 我们同样深知历史创伤如何塑造国家认知,也深知历史问题如何被用作外交筹码。在中日关系中,抗战记忆从不是仇恨的延续,而是对和平的警醒。 而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俄罗斯对德国的警惕,同样不是对抗的情绪,而是生存的本能。如果德国真的派兵乌克兰,那么俄罗斯的反应不会比1941年更温和。 对俄罗斯人来说,那不是“战争”——那是“复仇”。而德国人是否准备好再次面对这种来自东线的风暴?答案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愿深想。 欧洲本该远离战火,但一些政客却在制造战火。他们忘了,历史不是可以随意剪裁的记忆,更不是可以被选举周期决定的道德剧本。真正的责任,从来不是喊口号,而是知所进退。 而这份责任感,或许只有像魏德尔这样的理性声音,还在替德国守住最后的底线。

0 阅读:2

猜你喜欢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