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开国少将向中央申请:“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当官,想回家当农民!”中央无奈,只好同意他的请求,谁曾想他却给中央带来一个惊喜! 在北京的总政治部的桌上,一份报告人是甘祖昌,开国少将的内容,震惊了所有人! “本人头部曾受重伤,时常晕眩,难以胜任领导工作。但体力尚可,愿回江西老家当农民,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谁也想不到本可安享尊荣的开国功臣,竟主动脱下将服,偏要回家种地,当农民? 然而,这并非一时意气,而是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兵,向组织递交的赤诚心声。 甘祖昌的伤病,并非来自烽火连天的战场,却烙印着同样惨烈的印记。 1949年,他随王震将军挺进新疆,担任后勤部长兼财务部长。 此时,十万大军筹措粮秣被服、保障供给的重担全在他一人身上。 新疆,这片“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广袤荒原,物资匮乏,环境恶劣。 甘祖昌殚精竭虑,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硬是在荒漠戈壁上,为剿匪平叛、戍边屯垦的将士们筑起了坚实的后盾。 1952年,一次例行外出执行任务途中,潜伏的匪特提前破坏了必经的木桥。 甘祖昌乘坐的吉普车猝不及防的掉进了河水中,剧烈的撞击让他头部遭受重创,当场昏迷不醒。 幸得同行战士拼死相救,紧急送医,才从死神手中夺回性命。 然而,脑震荡后遗症却从此紧紧跟随着他。 过度用脑会让他头痛难忍,甚至再次昏厥。 而后勤工作需要经常用脑,时刻保持清晰的思维。 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不愿意耽误进度试图处理亟待协调解决的难题。 然而,却再次被剧烈的头痛和眩晕击倒。 组织上安排他去条件优越的疗养院休养,但躺在安静的病房里,他依旧担心的工作。 最终,他无法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 “我是农民的儿子,身子骨还能动,怎能躺在功劳簿上吃闲饭?总得为老百姓干点实在事!” 这份对土地的眷恋和对奉献的渴望,最终让他挣扎的决定解甲归田,回归农民本色。 与其在高位上力不从心,不如回到还能使唤的力气地方。 1957年,甘祖昌携家带口,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江西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 没有衣锦还乡的喧闹,没有前呼后拥的排场。 迎接他的,是乡亲们好奇又疑惑的目光。 人们打量着这位曾经的将军,一身旧军装,三个木箱,还有那几笼鸡鸭兔羊。 “这是新疆带回来的‘宝贝’!” 甘祖昌拍着笼子,对围观的乡亲们说,“往后,咱们一起搞生产,让村里换个新光景!” 豪言壮语落地,第二天清晨,他便兑现了承诺。 天蒙蒙亮,甘祖昌就扛着锄头,领着家人,直奔村外“虎形岭”的荒山坡。 眼前是两百多亩茅草丛生、乱石嶙峋的盐碱地,荒废已久,被老农们视为“种啥啥不长”的废地。 而甘祖昌却毫不在意,抡起锄头就是干! 然而,板结的冻土,让刚砸下的锄头震得手臂发麻。 孩子们跟着父亲,小脚板在碎石地上磨出了血泡。 有人摇头叹息:“祖昌啊,这地荒了十几年了,白费力气!” 甘祖昌却十分坚定:“地是死的,人是活的!盐碱地也能变良田!” 他开始带头深翻,改良土壤,引进良种。 秋收时节,当红薯、萝卜堆满仓时,全村都沸腾了! 将军的战场,彻底转移到了田间地头。 他不再是后勤部长,而是生产队长。 寒冬腊月,村里修建第一座水库。 甘祖昌带头跳进泥水中,搬石垒坝。 他甚至为了全村的生产,自掏腰包购买化肥、新式农具,还将从新疆带回的良种家禽分给乡亲们饲养。 他深知科技兴农的道理,四处奔走,引进农业新技术,推广科学种田。 二十九年如一日,甘祖昌将绝大部分工资和伤残补助金,总计七万九千余元,全部捐献给家乡建设。 当人们猜测将军家必定是青砖大瓦房时,走进他家的却无不震撼。 三代同堂十四口人,挤在三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里。 他笑着说:“砖瓦要用在修桥铺路上,自家能住就行!” 1986年3月,八十一岁的甘祖昌躺在病榻上。 严重的脑伤后遗症和常年超负荷的劳作,早已透支了他的身体。 苏联医生当年断言他活不过六十岁的预言,被他用钢铁般的意志和扎根土地的信念彻底打破。 此刻,他握着妻子龚全珍的手:“工资还有,拿去帮村里买化肥,别给我盖新屋!” 这是这位老将军、老农民最后的嘱托,心中所念,仍是那片他为之倾尽所有的土地和乡亲。 床前,儿女们泣不成声。 甘祖昌用一生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主要信源:(甘祖昌:将军当农民的人生答卷——人民日报、中国军网-解放军报——将军农民”甘祖昌:只能给后代留下革命传家宝,不能留下安乐窝)
1957年,开国少将向中央申请:“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当官,想回家当农民!”中央
炎左吖吖
2025-08-25 11:53:35
0
阅读:56
用户12xxx47
致敬伟大的革命先烈[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