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秋,日本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接过手下送来的中文译本,封面标题四个字:“论

炎左吖吖 2025-08-16 09:38:47

1938年秋,日本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接过手下送来的中文译本,封面标题四个字:“论持久战”。 1938年5月,在延安凤凰山的一个窑洞里,毛泽东伏在粗麻纸上奋笔疾书。 在三百公里外,日军的铁蹄正踏碎华北平原,而在这简陋的窑洞中,一部名为《论持久战》的五万言雄文即将诞生。 此时的战局,阴云密布。 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日军气焰嚣张,叫嚣着“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 国内弥漫着“亡国论”的悲观与“速胜论”的浮躁。 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虽在正面战场节节抵抗,却损失惨重,大片国土沦丧。 中国,急需一盏穿透黑暗的明灯。 毛泽东的笔,正是在这至暗时刻落下。 他洞悉敌我,日本虽强,但国小、人少、兵寡,战争的非正义性使他们失道寡助。 中国虽弱,但地大、物博、人多、兵多,战争的正义性使我们得道多助。 他预言,这场战争不可能速决,必将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并清晰地勾勒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那么胜利的曙光,最终将属于坚持到底的中国。 当《论持久战》的日文译本送到日本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案头时,这位骄横的侵略者嗤之以鼻,甚至以为是毛泽东在胡说八道。 然而,东京参谋本部并非全是狂妄之徒。 像冈村宁次这样较为清醒的将领,看到了文中指出的日本战略困境。 战争潜力有限,战线过长,兵力分散,资源匮乏,必将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沼。 但日本军部内部派系林立,海军觊觎南洋资源,陆军内部争斗不休,尤其是以东条英机为代表的“速胜论”者依然气焰嚣张,高喊“三月亡华”的狂言早已被武汉会战的胶着撕得粉碎。 他们被军国主义的狂热和“修改计划即认输”的僵化思维所禁锢,明知前路凶险,却无力也无人敢扭转战争的局面。 他们不懂,或者不愿懂,中国广袤的国土和四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正悄然编织成一张无形的巨网,等待吞噬侵略者。 在陪都重庆的黄山官邸,蒋介石仔细研读了三遍《论持久战》,他惊叹于毛泽东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洞察和战略预见的精准,更惊惧于文中指出的日本明知其弊却无力改变的困境,感叹其“阴狠之极”。 国民党统帅部秘密印发了《论持久战》的纲要,桂系名将白崇禧更是提炼出“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精辟总结,试图学习持久作战的思想。 然而,观念的鸿沟难以轻易跨越。 当卫立煌尝试聘请八路军教官向国军传授游击战术精髓时,很多军官甚至觉得这战术无用。 他们依旧认为正规战、阵地战,对田间地头、山野林间也能成为杀敌战场的思想难以理解和接受。 国共双方对战争本质的理解与实践,泾渭分明。 一方倚重重炮坚城,一方则坚信并依靠亿万民心铸就的铜墙铁壁。 《论持久战》的思想,迅速点燃了全国抗战的斗志与信心。 在沦陷的北平,学子们冒着生命危险秘密传抄,在扉页上写下“中国不死”的誓言。 在战火纷飞的武汉,地下党员用简陋的油印机滚印出两万册,秘密送往各个战区。 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将其翻译成英文,远渡重洋。 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读后,感叹其为“东方的战争圣经”。 思想的力量迅速转化为战斗的实践。 在华北敌后,彭德怀手握书卷,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八路军与根据地百姓血脉相连,地道纵横,游击战法神出鬼没,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困兽犹斗,终是徒劳。 到了1944年,当美军B-29轰炸机的轰鸣声掠过成都上空时,日本帝国已是强弩之末,兵疲财竭。 当毛泽东在窑洞油灯下预言“中国将在持久战中迎来黎明”时,十万知识青年高唱着救亡歌曲,翻过西南联大的围墙,奔赴抗日前线。 僧侣救护队在太虚法师带领下,无畏地穿梭于炮火硝烟。 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宜昌大撤退的危急关头,指挥船队抢运物资,甚至不惜自沉巨轮阻塞航道,只为保存民族工业的血脉。 亿万民众,以血肉之躯,践行着持久战的伟力。 1945年9月2日,东京湾密苏里舰的受降仪式上,曾经不可一世的板垣征四郎垂首站立。 当审判席上宣读其战争罪行,提及正是中国军民坚韧的“持久战”粉碎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时,历史给出了最终的判决。 那孔窑洞里的灯火映照出的预言,最终成为侵略者无可辩驳的战争判决书。 而《论持久战》的思想,早已超越了硝烟弥漫的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殖民斗争的角落激起回响。 八十年风云激荡,世界格局几经变幻。 华为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为芯片自主可控攻关三十载,默默践行着科技领域的“持久战”。 回溯历史,钱学森当年论证“两弹一星”工程时,也曾引用持久战三阶段理论,强调自力更生、长期奋斗的必要性。 在当今技术崇拜盛行、零和博弈阴云不散的时代,那盏窑洞油灯映照出的古老战略智慧,依然闪烁着穿透时空的光芒提醒世人。 纸上的兵锋,终能拨动历史的时钟。 主要信源:(《论持久战》——毛泽东著)

0 阅读:73

评论列表

尚普生活

尚普生活

2
2025-08-16 14:05

蒋百里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