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年,宰相李适之望着手中的毒酒,哭着说:“我爷爷李承乾谋反被废,我辞官还自以为是可以避免灾祸的,没想到李林甫还是不放过我啊。”说完,一饮而尽。 李适之的悲剧,早在百年前就已埋下伏笔。他的祖父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自幼被立为太子。 李承乾因幼时坠马留下腿疾,行走不便,这让他在弟弟魏王李泰的光环下渐生自卑。李泰多才多艺且深得李世民宠爱,不断威胁着李承乾的储君地位。 李世民对这两个儿子的态度摇摆不定,这种矛盾的态度让李承乾的危机感日益加剧。 李承乾暗中联络对李世民不满的大臣与宗室,试图效仿玄武门之变,用武力夺取皇位。 643年,李承乾的谋反计划败露,李世民震怒却又心痛,面对亲手培养的太子谋反,陷入了两难抉择。 最终,李世民没有处死李承乾,而是将其废为庶人,李承乾在流放途中抑郁而终,他的后代从此被打上 “叛逆之后” 的烙印,这道阴影将在百年后笼罩在李适之身上。 时光流转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李承乾的孙子李适之已在官场崭露头角。凭借皇族身份与个人才干,他历任通州刺史、秦州都督等职,在地方治理中颇有政绩。 开元末年,李隆基已不再是励精图治的青年君主,他开始沉迷享乐,将朝政逐渐交给宰相打理。此时的朝堂尚未完全被奸佞掌控,一批有能力的官员仍能得到重用。李适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中枢,先后担任河南尹、刑部尚书等要职。 739年,李适之被任命为左相,与右相李林甫共同辅佐朝政。这一任命曾让朝野上下充满期待,人们希望这位皇族出身的宰相能延续贞观遗风,与李林甫形成制衡。 李适之也确实想有一番作为,但他忽略了一个致命问题:自己的政治手腕与李林甫相比,实在稚嫩得太多。 李林甫出身皇族旁支,却毫无皇族的气度,此人极擅权谋,为了独揽大权,不惜铲除一切异己。 在李林甫眼中,李适之既是政治对手,更是必须清除的障碍 , 因为李适之的皇族身份和正直名声,始终是对他权力的潜在威胁。 李林甫从不与李适之正面冲突,而是用一系列看似不经意的举动,一步步将对方推向深渊。 一天,李林甫故作诚恳地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开采可以富国,陛下还不知道这件事。” 李适之信以为真,第二天便向唐玄宗上奏此事。 没想到李林甫早已抢先一步,对玄宗说:“华山是陛下的本命山,风水宝地,不宜开凿,李适之这样建议是不考虑陛下安危啊。” 唐玄宗听后果然对李适之产生不满,认为他只知富国却不顾皇帝的吉凶祸福。 李林甫的算计远不止于此。他深知李适之与太子李瑛关系不错,而唐玄宗对太子向来敏感。于是,李林甫暗中制造事端,诬陷太子结党营私,意图不轨。 在这场风波中,李林甫故意将李适之牵扯进来,暗示李适之作为皇族长辈,对太子的 “不轨行为” 知情不报,甚至可能参与其中。 这一招精准地击中了唐玄宗的痛点,也戳中了李适之的家族软肋 , 谁让当年李承乾就是因为谋反被废的呢? 面对李林甫的步步紧逼,李适之并非毫无察觉,他试图反击,但都被李林甫巧妙化解,反而落得个 “结党营私” 的嫌疑。 746年,在经历了一系列打击后,李适之终于下定决心辞去相位,他向唐玄宗递交了辞呈。 此时的唐玄宗对李适之早已心生厌烦,加上李林甫在一旁不断吹风,很快就批准了他的请求,给了他一个有职无权的闲职。 辞官后的李适之如释重负,他以为自己终于摆脱了政治漩涡,可以安度晚年。他在长安城外修建了府邸,时常与友人饮酒赋诗,过着看似悠闲的生活。。 李适之的天真很快就被现实击碎。李林甫并没有因为他的辞职而放过他,反而认为这是彻底铲除他的好机会。 在李林甫看来,李适之作为皇族成员,只要活着就有可能东山再起,必须斩草除根。 李林甫开始罗织罪名,将李适之与之前被废杀的太子李瑛联系起来,诬陷他们当年曾密谋推翻唐玄宗。 为了坐实罪名,李林甫对李适之的亲友进行残酷迫害。他逮捕了李适之的儿子李霅,严刑拷打,逼迫他承认父亲参与谋反。同时,他指使党羽在朝堂上不断散布消息,说李适之虽然辞官,但仍在暗中联络旧部,等待时机复辟。 本就多疑的唐玄宗,震怒之下,下令将李适之贬为宜春太守,流放外地。 在前往宜春的途中,李适之收到了朝廷的 “赐酒”, 这在当时是处死罪臣的常用方式。看着那杯象征着死亡的毒酒,李适之百感交集,家族的宿命、政治的残酷、个人的无力感瞬间涌上心头。 李适之饮下毒酒的那一刻,不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为大唐盛世的黄昏增添了一抹血色。他的死讯传到长安,朝野上下一片唏嘘,却无人敢公开为他鸣冤。 李林甫用一场政治清洗,巩固了自己的权力,而唐玄宗对此无动于衷,依旧沉浸在与杨贵妃的温柔乡中。
1752年,乾隆趁傅恒在外打仗,偷偷的将傅恒夫人召入宫中,他一把抱住傅恒夫人,傅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