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骂李鸿章是“卖国贼”,但有个真相很少人提:他签的条约,换别人可能更糟? 提起李鸿章,十个有九个会骂他是签《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卖国贼”,课本里也把他钉在近代屈辱史的耻辱柱上,这似乎成了定论。 但今天想掰扯个不一样的角度——晚清那摊烂事,真能全怪李鸿章吗?先看个细节:签《马关条约》时,日本狮子大开口要3亿两白银,李鸿章在日本街头遇刺,挨了一枪,反而借着这个由头跟日本讨价还价,硬生生把赔款压到了2亿两。要知道,当时的清廷早就被太平天国、甲午海战耗空了家底,连打仗的军费都要靠借外债,要是没有这一枪,要是换个没谈判经验、连日语都不通的官员去,3亿两白银能不能砍下来?真不好说。 再往深了想,李鸿章一辈子办洋务、建海军、搞招商局,其实是想给清廷“续命”。可惜他再能折腾,也跳不出封建王朝的框框——朝廷里慈禧忙着修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守旧派天天骂他“崇洋媚外”,地方督抚各怀鬼胎,他就像个裱糊匠,只能用纸片把破房子勉强糊起来,风一吹还是会塌。甲午海战输了,大家都骂他的北洋水师没用,可谁记得他当年求着朝廷拨款买军舰,却被驳回的无奈? 当然,不是替李鸿章洗地,他确实有私心,办洋务也中饱私囊,签条约也有妥协退让。但我们骂他的时候,是不是也该想想:如果没有李鸿章,晚清会不会更早崩盘?那些骂他“卖国”的官员,真到了谈判桌前,会不会比他更怂、更没底线? 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李鸿章的悲剧,其实是整个晚清的悲剧——一个老大帝国被时代甩在后面,再厉害的“能臣”,也只能在烂泥潭里挣扎,最后背上个千古骂名。你们觉得,李鸿章到底是“卖国贼”,还是背锅的“裱糊匠”?评论区聊聊~
都骂李鸿章是“卖国贼”,但有个真相很少人提:他签的条约,换别人可能更糟? 提
泽睿的世界
2025-08-24 00:21:57
0
阅读:44
帅蛤蟆
在屎上雕花,是你的研究成果。讲李鸿章卖国贼都是夸它。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谈国家赔款拿个人回扣的肱骨之臣,也是在同事浴血奋战收复新疆时,勾结日本和英国财团,掐断十几万大军军饷的忠臣。还是将二亿两白银存放外国银行,死后把子孙都送出过享受赃款的干臣。我知道的不多,请作者继续补充。毕竟屎上雕花是个细致活,作者尝到的,闻到的,舔过的比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多。
雪儿
这也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