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一夜之间,印度对我们的态度开始转变。一个屁颠颠去参加G7峰会的印度,可以说是灰头土脸的从西方亡者归来,才有了这个转变。 几个月前,印度总理莫迪还在意气风发地踏上前往意大利参加G7峰会的航班,希望借助西方力量为印度的“大国梦”添砖加瓦。 可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西方既没有兑现技术转让的承诺,也没有提供实实在在的投资支持。更讽刺的是,印度被当作“战略棋子”的意味愈发明显,却始终得不到“平等伙伴”的待遇。 而就在G7峰会之后,印度对中国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从边境管控到经贸合作,再到多边机制下的互动,曾经剑拔弩张的气氛,开始出现松动。 几乎是一夜之间,印度不再高调叫板,而是主动示好,转向务实。这种转变不是偶然,而是在多重现实压力之下的一次战略回摆。边境局势的松动,意味着什么? 2025年夏天,中印双方在边境问题上达成关键突破:三处口岸重新开放,军方建立热线机制,高层会谈频率创下近年新高。 这些动作不仅是“降温”,更是“稳盘”——对莫迪而言,这是向国内释放“我在处理中印关系”的信号;对中方而言,则是稳定西部边境局势、腾出战略空间的重要一步。 而这番“态度转暖”的背后,是印度对边境摩擦代价的重新评估。过去三年,几次边境对峙不仅未能换来任何战略红利,反而拖慢了印度在西北边陲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更关键的是,中国并未因军事挑衅屈服,反倒凭借强大的后勤能力和外交斡旋能力,稳住了局势。印度意识到,硬碰硬换不来安全,反而是自耗国力。贸易逆差,是一记现实的耳光.。 2024年,中印贸易额超过1360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高达1180亿美元,印度出口不到200亿,逆差高达近千亿。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一逆差进一步扩大至620亿美元,同比暴涨18%。 这不仅是账面上的“失衡”,更是印度供应链瓶颈的真实写照。印度自诩“制造强国”,但现实是,从电子元件到光伏组件,从化工原料到稀土磁体,超过60%的关键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 数据显示,2025年印度76%的汽车企业因中国稀土供应中断而生产停滞,光伏产业闲置产能达23%。而与此同时,美国不仅没有“雪中送炭”,反而在加征关税、限制贸易。 这场贸易上的“单边依赖”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印度想摆脱中国影响,是情绪,继续依赖中国,是现实。G7峰会之后,印度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在西方眼中的角色。 在意大利巴里召开的G7峰会,印度原本期待借此平台赢得技术转让、绿色投资支持,甚至是F-35的引进谈判。 然而,等待莫迪的却是一纸“战略合作备忘录”,空洞无物;美国方面甚至明确拒绝对印提供F-35,并继续维持对印度纺织、医药产品的高关税政策。 更让印度感到寒心的是,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谨慎收敛,却在对印问题上毫不客气。拜登政府没有因为印度“对抗中国”的立场而放松贸易壁垒,反而加码施压。 这种赤裸裸的“双标”让新德里终于意识到:西方的“拉拢”,更多是工具性的,而非战略性的。从俄罗斯身上学到的教训,正在重塑印度的战略思维。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对莫斯科的围堵并未奏效,反而进一步逼近中俄合作的深度。印度观察到,俄罗斯并未因孤立而崩溃,反而通过与中国的互补合作维持战略主动。 这对印度是一种警示:靠“站队”换不来安全,只有战略自主,才有余地可守。于是,印度开始重新审视“非结盟”的含义。这并非回到冷战时代的口号,而是出于现实考虑的实用主义调整。 莫迪政府虽然不愿公开承认外交失策,但实际行动已经表明:与中国的关系,不能再是“非敌即友”的极端情绪,而需更多“非黑即白”之间的空间。金砖与G7:一边是机会,一边是傲慢。 金砖国家的发展方向与G7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正在扩容,吸收更多发展中国家,形成更具代表性的“全球南方”平台;后者则仍由七国集团主导,内耗严重,难以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中国支持印度主办2026年金砖峰会,而印度也支持中方2027年主办权的回归。这种互相支持,既是外交礼节,也是一种现实合作的试探。 对印度而言,金砖可能是其“全球领导力”梦想中,最现实的一条路径。战略摇摆,是印度最大的软肋。 印度外交的一大特点,就是“遇强则软,遇弱则硬”。西方不买账,才想到回头;一旦西方再抛橄榄枝,又可能立刻回身叫板中国。这种策略带来短期灵活性,却损害了长期信誉。 莫迪曾高调表示“印度不会选边站”,但在实际操作中,印度频繁在中美之间左右横跳,失去了应有的战略定力。 尤其在中印关系上,印度的“临时合作”往往带有功利色彩,一旦局势稍有缓解,敌意就会死灰复燃。未来合作的势头值得观察,但挑战仍在。 莫迪将在8月底访华,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这是他七年来首次踏足中国,意义不言而喻。预计双方将在新能源、数字经济、基建等领域寻找新增长点。
在印度赚钱,不要记吃不记打。据路透社报道,印度的一些大型财团,正在与我们国内的一
【1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