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赚钱,不要记吃不记打。据路透社报道,印度的一些大型财团,正在与我们国内的一些民营企业寻求合作,主要是希望能够引进我们的制造业技术,通过第三国绕过国家的相关限制,来进行技术转移,以获取印度的市场。 就在本月中旬,路透社披露了一则耐人寻味的消息。 印度三大财团——信实工业、阿达尼集团与塔塔集团,正在主动接触中国制造企业,意图通过新加坡、阿联酋、越南等“第三地”设立合资公司,绕开印度对华投资审批限制。 引进中国在新能源、电子制造、精密装备等领域的技术。这一操作看似是市场行为,实则却牵动着中印之间错综复杂的地缘与产业博弈,令人警觉。 印度市场的诱惑从未减弱。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中产阶级的飞速壮大,加之莫迪政府对新能源、电子制造等领域的高额补贴,构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市场金矿”。 但这块金矿,掘金者往往还未尝尽甜头,就先被埋进了沙里。小米、vivo、OPPO的遭遇历历在目,今天财团送来橄榄枝,明天可能就变身为“合规审查”的靶子。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合作共赢”的机会:中国技术,印度市场,各取所需。但印度的算盘,打得比谁都清楚。 以市场准入为筹码,换取的是中国企业最核心的技术资产;以绕道合作为幌子,实则是冲着“国产化替代”去的。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市场换技术”,是印度屡试不爽的一套旧剧本。引入外资建厂,提供土地与税收优惠——第一阶段;要求提升本地采购率、扶持本土厂商——第二阶段。 等到本地企业羽翼丰满,就通过税务、合规等手段“找茬清退”——第三阶段。这一套,曾让欧美巨头叫苦不迭,如今换了对象,目标瞄准的是中国制造。 别说这是危言耸听。沃达丰、凯恩能源等英资巨头先后被印度政府追溯性征税,长城汽车收购通用印度工厂计划被搁置,小米遭冻结资产6.76亿美元,vivo与OPPO被突击审查、罚款重创。 全都不是孤例,而是系统性风险的集中体现。印度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市场背后隐藏的规则不透明、不确定,才是真正的杀招。 而今,印度财团主动登门,提出“第三地合资”的曲线合作方案,看似灵活,实则另藏刀锋。 印度政府早已加强对“最终受益人”与“技术来源”的穿透式审查,一旦认定为规避政策,便可堂而皇之地予以处罚。在这场技术转移的博弈中,中方若掉以轻心,极有可能“赔了技术又丢市场”。 更关键的是,一旦技术本地化完成,印度完全可能“卸磨杀驴”。 靠着中国企业的技术积累起自身供应链后,印度将以“Make in India”为旗号,全面推动自主生产,减少对中国进口的依赖,并在全球市场与中国产品正面竞争。 说到底,这不是合作,而是一场被精心设局的“技术掠夺战”。有人或许会问,那我们就不该合作了吗?并非如此。市场机会可以抓,但前提是心中要有“风险雷达”。 技术必须是护城河,而不是敲门砖。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哪怕是在印度设厂,也要坚持“黑盒子”模式,关键技术与高端部件生产留在国内,只在印度进行非核心环节的组装。 合同要写到极致严谨,合资协议中必须设定清晰的授权边界与退出机制,必要时优先选择新加坡或香港的仲裁条款,防止陷入印方司法系统那漫长而不确定的泥潭。 同时,应当强化本地化绑定策略,适度聘用本地高管、员工,增加印方清退时的政治与社会成本。国家层面,也应当未雨绸缪。 建立印度投资风险提示机制,建立案例数据库,提升中资企业的风险认知。同时,推动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升级谈判,利用WTO等多边机制维权,构建更系统的对外投资安全保障体系。 印度市场不是狼窝,但它确实不适合失忆者。小米和vivo的教训还在眼前,任何期待“绕道就能安全”的幻想,终究可能沦为自欺欺人。 在这个全球供应链重塑的关键时刻,中国企业对外合作的策略,必须更成熟,更主动,更有底线。记吃,也要记打。印度财团递来的橄榄枝,可能藏着荆棘。 合作可以谈,但要分得清“市场机会”与“技术陷阱”的本质区别。唯有在掌控中合作,在防范中应对,才能不陷入“技术外泄—本地替代—市场丢失”的宿命轮回。 否则,在印度赚钱的故事,很可能又会变成一场“记吃不记打”的悲剧重演。
一位美国白人软件工程师发文哀叹:硅谷印度化的趋势正是美国高科技日渐衰落的重要原因
【5评论】【4点赞】
用户14xxx84
在中国生产直接卖到印度不好吗?合同写的再严谨也架不住无赖至上呀,打官司就拖死你,一百年后官司打赢了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