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度太大,只有中国建得了!”巴西出资154亿邀请中国建拉美第一大桥,美国得知后试图抢走中国项目,巴西拒绝美国,称只有中国做得到。 在巴西巴伊亚州,萨尔瓦多市和伊塔帕里卡岛被一片宽宽的海湾隔开。当地老百姓每天想从岛上去市区上班、上学,都得早早去渡口排队等渡轮。 遇到刮大风下大雨的日子,渡轮一停,整座岛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学生没法上学,工人没法开工,急得人直跺脚。2019年,巴西政府终于下定决心:“必须建一座跨海大桥,把这两个地方连起来!” 可这桥真不是想建就能建的。工程师们坐着船在海湾里勘察了大半个月,回来后个个愁眉苦脸。带头的老工程师拿着图纸拍桌子:“这活儿没法干!”原来这片海湾水深足足有60米,底下的海床更要命,岩层又薄又松,就像一层酥饼铺在软泥上。 要建12.4公里长的大桥,桥墩得用空心的,壁最薄的地方只有30厘米,这在巴西工程师眼里,简直跟在鸡蛋壳上盖房子一样难。 本地建筑公司磨磨蹭蹭研究了半年,连个靠谱的施工方案都拿不出来。有个刚从中国考察回来的年轻工程师突然一拍大腿:“咱们找中国试试啊!人家港珠澳大桥刚建好,那海底隧道在几十米深的海里都能做到滴水不漏,说不定有办法!”这话提醒了大家,巴西政府赶紧托人联系中国的建筑企业,把海湾的地质报告、设计要求一股脑发了过去。 没想到中国交建和中铁二十局的团队很快就给了回信,还派了专家组飞过来实地考察。专家组在船上用探测仪测了三天三夜,回去后没多久就拿出了厚厚一沓方案。 方案里连怎么在60米深的海里搭施工平台都写得明明白白:水浅的地方用自升式平台船,像个钢铁巨人站在海里;水深的地方就打钢护筒当支撑,一节节接起来直达海床。 中国要帮巴西建桥的消息一传开,美国那边坐不住了。几家美国建筑巨头通过大使馆传话:“这种大工程得找有经验的,美国技术世界第一,让我们来干!”还暗示巴西要是不答应,以后农产品出口可能会遇到麻烦。 巴西政府没办法,只好让中美两边都提交详细方案。美国团队派了几个专家来考察,在海湾边转了两天,回去后提交的方案里好多地方都空着, 而中国团队的方案里,连桥墩混凝土用什么标号、每天浇筑多少立方米都算得清清楚楚,还附带了港珠澳大桥类似工程的施工视频。 更让巴西动心的是后续保障。巴西本地的钢材质量不稳定,中国团队直接说:“我们从国内调运特种钢材,保证符合标准。”美国方案里却写着“需从美国进口设备,运输时间约3个月”,就这样,154亿的项目最终落到了中国企业手里。 中国工程队刚进场时,遇到的麻烦比想象中还多。海湾里每天涨潮落潮,水流特别急,施工船根本没法稳定停靠。有个老工人琢磨了几天,建议用“锚链固定法”,在海底打几个水泥桩,用粗铁链把施工船拴在桩上,就像给船安了个“定海神针”,这才解决了难题。 最棘手的还是空心桥墩施工。30厘米厚的桥墩壁,既要结实又不能有裂缝,误差还得控制在毫米级。一开始按传统方法浇筑,刚浇完就发现表面有气泡。 带队的王工程师急得睡不着觉,连夜翻看港珠澳大桥的施工笔记,突然想到个办法:“咱们用弯折液压模板试试!”这种模板就像给桥墩穿了件“钢外套”,浇筑时模板能一点点往上挪,还能随时调整角度,就像给桥墩“量体裁衣”。 后来他们又在模板里加了钢骨架,就像给桥墩加了“钢筋铁骨”,彻底解决了稳定性问题,海底钻探也费了不少劲。海床岩层太脆,钻头一碰到就碎,中国团队把带来的“深海钻机”改装了一下,给钻头装了个“超声波探测器”,先探测岩层的软硬程度,再调整钻探力度,就像医生给病人做微创手术,硬是在海底钻出了一个个笔直的深孔。 经过三年多的施工,2024年年底大桥终于要通车了。通车前一天,好多老百姓都跑到岸边看夜景,大桥上的灯光像一条巨龙横跨海湾,美得让人舍不得移开眼睛。 通车仪式那天,巴西总统都来了。当第一辆汽车驶过大桥时,两边的人群爆发出欢呼声,有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以前从岛上市区要两个小时,现在开车只要25分钟,公交车也开通了专线,票价才两块钱。没过多久,岛上就开起了好多新餐馆和民宿,游客越来越多,渔民们的海鲜再也不愁卖不出去了。 大桥带来的好处不止这些。巴伊亚州的化工园区以前因为交通不便,招工特别难,大桥通车后,好多住在市区的工人愿意来上班了,园区一下子多了好几个新项目。当地政府算了笔账,这座桥每年能给区域经济增加十几个亿的收入,还能创造上万个工作岗位。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一句话炸响了!直接戳破大国博弈的要害——美国嘴上喊着怕中国变强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