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突然宣布了,9·3阅兵出席人选确认了,不是总统李在明,也不是外长赵显,居然是禹元植, 就在外界纷纷猜测韩国将在9·3北京阅兵上由谁出席时,一纸通告打破了沉默。8月20日晚,韩国外交部通过官方渠道确认,出席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不是总统李在明,也不是外长赵显,而是——国会议长禹元植。 一时间,韩国国内外舆论哗然。这个人选,既不“高调”,也不“低调”,既不代表青瓦台的核心决策圈,又不是仪式性打酱油的外交官。 夹在两者之间的禹元植,恰如其分地承载了一个中等国家在中美夹缝中的“平衡术”。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礼节性出访,而是一场外交信号的精密传导。 9·3阅兵,是中国主权叙事与国际话语塑造的重要场合。2015年,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亲自出席天安门城楼,与中俄领导人并肩而立,震动东北亚格局。 但随后,萨德危机爆发,中韩关系一度跌至冰点。如今,时隔十年,韩国再度确认出席,却选择了宪政序列第三的国会议长,而非总统或外长,背后显然不是随手一划,而是深思熟虑。 禹元植的出场,恰恰是对当前中韩关系现状的精准呈现:合作可期,但不可躁进;接触可行,但必须留白。作为国会议长,禹元植在宪政体系中具有超党派象征意义。 他既不直接代表李在明政府的对华政策,也不脱离国家整体战略框架。这种“非行政、非技术”的身份,正好为韩国在中美博弈中保留一份战略回旋。更关键的,是时间点的叠加。 李在明8月下旬起访美行程,计划会晤特朗普团队成员,推进韩美贸易议题与安全合作。对外传递的是“对美联动”;而禹元植赴华,则以“议会外交”形式表达“对华尊重”。 两条线并行不悖,既不激怒华盛顿,又不冷落北京。韩国政府玩得这手“左右互搏”,看似低调,实则高明。韩国不是第一次在中美之间打“战术模糊”牌。 但禹元植的这次赴华,释放出的信号格外微妙。对中国而言,这是韩国对双边关系的“有限肯定”。通过议长出席,表达对中方纪念活动的“必要尊重”,同时回避总统或外长级别的“政策承诺”。 既不主动靠近,也不刻意疏远。这是一种外交上的“试探性合作姿态”,为后续高层互动打开空间。而对美国而言,这种安排同样具备“可控性”。 华盛顿不必担心韩国“倒向中国”,因为出席的不是李在明。与此同时,韩国也能向国内进步阵营、经济界释放“中韩关系正逐步回暖”的信号。 说白了,这不是一次单纯的出席安排,而是一份夹杂着政治意图、战略权衡与外交技巧的“多层编码”。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国内对此安排的反应也显得格外克制。 进步派媒体呼吁“改善与中国的战略沟通”,保守派则谨慎低调,未见激烈批评。商业界则普遍表示欢迎,毕竟2024年中韩贸易额仍高达2784亿美元,中国依然是韩国最大出口市场。 对于深陷经济下行的韩国而言,与中国“保持热度”,是现实层面的需求。而在地区态势层面,这一安排也将产生外溢效应。日本正忙着推进美日菲三边机制,摆出全面配合美国对华遏制的姿态。 韩国却在此时对中国阅兵活动给予“有分寸的参与”,展现出某种“战略差异性”。这种差异,未来或将影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机制构建与多边平台合作。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禹元植的出席,是韩国在大国博弈中自我定位的一次公开练习。 它体现的是中等国家在结构性压力下的外交智慧——既不彻底选边,也不纯粹观望,而是在现实利益与战略安全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中间道路。中国对此应怎么看?值得肯定,也应保持清醒。 韩国的战略摇摆性是结构性的,不会因一次出席就发生根本转变。但这次“国会议长出席”至少说明:韩国并未关闭与中国对话的大门,更不愿在中美之间彻底“压上全部筹码”。 这是一种信号,也是一种机会。关键在于,中国如何回应这份“外交试水”。不是一味期待“回归”,而是通过机制化、务实性、层次化的合作安排,逐步重建互信。 特别是在经贸、人文、地区安全等领域,推动中韩关系“稳中有进”,比单次高层互动更具战略意义。禹元植来了,不是偶然。 他带来的,不是一纸承诺,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韩国面对中美竞合态势的犹疑与灵活,也映照出中国在区域外交中需要的耐心与智慧。 在这个多极博弈的时代,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轻松选边”。而韩国的这一动作,恰恰提示我们:合作之门,不能靠喊口号打开,也不靠情绪推门,而要靠实力、诚意与节奏,一步一步走出来。
中国出来回应了!在泽连斯基公开声称不需要中国作为提供安全保障的国家之一之后,我们
【322评论】【2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