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奈斯,真挺有意思,他没选择在外交圈里继续风光,而是跑到云南

修竹崽史册 2025-08-22 11:53:47

说起来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奈斯,真挺有意思,他没选择在外交圈里继续风光,而是跑到云南的山沟里当起了“洋农夫”。   从西装革履到满手泥土,他的转身不是一时兴起,而是27年外交生涯和对生态的思考碰撞出的火花。   奈斯1950年出生,比利时外交世家出身,小时候跟着父亲在非洲长大,12岁回国后在鲁汶大学学了社会心理学。   从1986年开始,他在布隆迪、日本、蒙古和中国等地当过外交官,1992年做比利时驻大阪总领事,1997年来上海,2003年在香港,2009到2013年当驻华大使。   这期间他跑遍中国,了解文化,建人脉,推动中比、中欧关系往前走。   他不是光坐办公室签文件的人,喜欢走出去,聊当地的事,关心普通人的需求,比如怎么让跨境旅行更顺畅。   他觉得中西方文化差异大,但正因如此,相互理解才更重要。   2013年,奈斯本可以去土耳其继续当大使,但他却选了条完全不一样的路:留在云南,找了块没水没电没路的荒地,开始搞生态农业。   这决定让身边人都懵了,但他心里有谱,多年的外交工作让他看到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问题,他觉得生态保护和科技创新是未来方向。   在云南,他戴上草帽,种竹子、堆肥、除草,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目标是让“死土”活过来。   他学的是一种叫朴门永续栽培的理念,琢磨怎么让经济和环保两不误。   他提到过新加坡的生态酒店和意大利的垂直森林,这些案例给了他灵感。   他的农场不只是块地,更是个中外交流的试验场,吸引了不少专家和志愿者。   奈斯虽然当了农夫,但没放下国际视野,他是欧盟中国联合创新中心的联合创始人,忙着推中欧在科技和知识产权上的合作。   他觉得中国在全球创新里分量重,但合作得先解决信任问题,比如知识产权保护。   他还参与过线上研讨会,20万人看,影响力不小,2024年,他在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又说了,中国互联网在乡村振兴里作用大,能帮农民卖货、传播知识,还能让乡村文化跟世界接轨。   他做的事,跟中国“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挺搭,2021年,他在昆明参加生物多样性大会,夸中国在全球生态转型里不可或缺。   他的农场也在实践这套想法,种竹子固碳,恢复土壤,看似小动作,背后是大目标:让经济和环保双赢。   他还觉得,生态不只是技术活,更是社会经济的事,中国乡村振兴让他印象深,互联网让农民不光能卖货,还能把文化传出去,乡村也能跟世界对话。   奈斯的中国缘,从27年的外交生涯开始,到定居云南落地生根。   他在非洲、比利时、亚洲跑了一圈,最后选了中国做新起点。   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情不是客套话,而是真融进去了,他用中国视角看问题,也用西方经验给建议,比如怎么平衡发展跟环保。   他的农场不仅是块试验田,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村民、国际友人都能在这找到共鸣。   从大使到农夫,他没变的是那颗想让世界更好的心,他用外交官的脑子和农夫的双手,证明交流不只在谈判桌上,也能在田间地头。   他的经历像颗种子,种在云南的山里,也种在每个关心生态和文化的人心里。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