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默茨重申:“不得对乌克兰实施任何领土割让”! 就目前来讲,欧洲的声音比美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的声音更显得正常、正义。因为乌克兰本来就是主权国家,试想一下你如果在泽连斯基的位子上,你愿意“卖国求荣”吗? 8 月 16 日,德国总理默茨在布鲁塞尔与欧盟多国领导人共同签署联合声明,再次抛出掷地有声的立场:“乌克兰领土问题的决定将取决于乌克兰,国际边界绝不能以武力改变。” 默茨的坚持并非孤立存在,回溯 2025 年 5 月,这位出身保守派的德国总理曾与法英领导人乘火车赶赴基辅,在摇晃的车厢里签署联合声明,明确排除乌克兰割让领土的可能性。 当时俄军正以每月推进 30 公里的速度蚕食乌东,而默茨团队却在声明中强调 “必须确保乌克兰作为主权国家在其国际公认边界内发展”。 这种逆势而行的勇气,源自欧洲对国际法底线的坚守 ——1970 年《国际法原则宣言》早已白纸黑字写明,国家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不得侵犯。 更深层的逻辑藏在欧洲的历史记忆里,二战后划定的欧洲边界曾用血与火淬炼出 “领土不可交易” 的共识,如今乌克兰的遭遇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脆弱性。 试想,若克里米亚公投模式被默许,下一个被觊觎的可能是波罗的海三国或巴尔干半岛。默茨在柏林智库的演讲中直言:“今天纵容领土割让,明天就会打开潘多拉魔盒。” 这种危机感,在欧盟 8 月 19 日的视频会议上再次发酵 —— 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宣布,9 月初将出台第 19 轮对俄制裁,剑指试图通过战争改变边界的行为。 然而,国际政治的现实远比道义宣言复杂。当特朗普在阿拉斯加与普京会晤后暗示 “领土换和平” 的可能性时,默茨团队立即启动反制机制。 8月 18 日泽连斯基访美期间,默茨与冯德莱恩组成的欧洲代表团寸步不离,在白宫草坪上公开重申 “停火必须以领土完整为前提”。 这种强硬姿态背后,是德国工业界的切肤之痛:西门子在乌克兰的能源项目已损失 12 亿欧元,巴斯夫在敖德萨的化工厂被俄军导弹摧毁,这些真金白银的代价让默茨深知,妥协只会助长侵略气焰。 更值得玩味的是默茨的政治底色,作为基民盟领袖,他的保守派立场与亲商倾向看似矛盾,却在乌克兰问题上达成奇妙统一。 基民盟内部文件显示,默茨团队将乌克兰视为 “欧洲价值观的前哨”,认为捍卫其主权能巩固欧盟在全球南方的道德权威。 这种战略考量,在德国对乌军事援助清单中可见一斑:从 IRIS-T 防空系统到 “豹 2” 坦克,德国的装备输送速度远超法意等国,背后既有对历史罪责的救赎,也有重塑欧洲防务主导权的野心。 8 月 20 日,乌克兰国防部发布视频显示,其研发的无人地面车辆已在前线承担物资运输和自杀式攻击任务,这种 “机器人防卫屏障” 虽能延缓俄军推进,却无法改变兵力悬殊的现实。 同一天,俄军宣布控制乌东 110 平方公里土地,这是自 2024 年 5 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进展。残酷的现实证明,领土完整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士兵用生命守护的每一寸焦土。 在这场大国角力中,欧洲的声音为何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既不同于美国的实用主义 —— 特朗普一边批准对乌援助,一边暗示 “领土换安全” 的可能性;也不同于俄罗斯的扩张逻辑 —— 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直言 “历史边界需要重新审视”。 欧洲选择站在国际法一边,选择为泽连斯基们的抗争背书,这种选择的代价是能源危机加剧、经济衰退风险攀升,但默茨在联邦议院的演讲中说得明白:“如果今天我们放弃乌克兰的领土完整,明天欧洲的地图将被改写。” 或许,这场关于领土主权的博弈终将在谈判桌上见分晓。但正如默茨在联合声明中强调的:“只有先确保领土完整,才能谈其他问题。” 当无人机掠过哈尔科夫的废墟,当泽连斯基在地下掩体签署反攻命令,那些坚持 “领土不可交易” 的声音,不仅是对乌克兰的声援,更是对所有小国的承诺 —— 在强权政治的寒冬里,总有人愿意为正义燃起火种。
被特朗普晾了40分钟,冯德莱恩甩脸离场,准备的午饭一口没动。据美国媒体报道,当天
【67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