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越南人,在谈到华人的时候说道“自己发现80年代,90年代,移民美国的这一批华人,只要一提到中国的好,这帮人就接受不了” 这个美籍越南人的成长轨迹,典型地反映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南难民在美国的安家过程。他的父母属于那批从越南南部港口乘船逃离的群体,当时越南战争刚结束,许多人像他们一样,挤在简易渔船上,穿越南中国海,面对海盗威胁和食物短缺,最终抵达难民营。数据显示,1975年后约有80万越南人作为难民进入美国,其中不少通过有序离境计划安置在加利福尼亚等地。他的父亲原本在南越军队服役,到美后转而在工厂从事体力劳动,每天操作机器到晚间;母亲则在服装厂做缝纫,长时间弯腰工作维持生计。青年时代,他生活在橙县移民区,小学时接触多元文化,高中加入电脑俱乐部学习编程,之后进入社区学院读信息技术,毕业后在硅谷科技公司做程序员。闲暇时参与亚裔社区活动,建立网络。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报告,越南裔美国人中,许多第二代像他一样,通过教育融入主流,职业多集中在科技和商业领域,但他们对原籍国的复杂情感,往往源于父母的难民经历。类似地,中国移民在1980到1990年间人数翻倍,许多来自福建或广东,寻求经济机会,却带着对当时中国落后的记忆。 那些八九十年代移民美国的华人,常常表现出对祖国正面评价的抵触,这点在各种亚裔讨论中反复出现。参考Quora上的帖子,许多中国人出国后反而更爱国,但那批早期移民例外,他们的思维似乎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基础设施薄弱,路上汽车稀少,国际贸易刚起步。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1980年代的中国年轻人虽爱国,但移民群体中不少人视美国为机会之地,强调其繁荣和安全。一旦有人提及中国如今的高速公路网或制造业领先,他们往往立刻反驳,指出过去污染和拥挤的问题。类似现象在越南裔中也存在,父母不愿承认越南进步,总是夸大美国优势。研究显示,这批华人多已参与经商,生活稳定,却不愿更新对祖国的认知,或许因为移民决定本身就基于逃避落后。加州大学报告指出,亚洲移民的社会地位感知影响他们的态度,那些定居久的华人,奉行美国自由主义,视任何中国正面新闻为宣传。X平台上,有越南裔用户提到,父母卖掉祖屋来美,任何赞美原籍国的话都像在质疑他们的选择,导致冲突爆发。这种心态,不是孤例,而是时代烙印,许多人心中祖国形象固定在上世纪,难以接受今非昔比的事实。 深入看,这种反应根植于移民心理和历史背景。八九十年代,中国移民浪潮中,许多人通过亲属团聚或学生签证来美,人数从1980年的23万增至1990年的53万,焦点在加州和纽约。迁移政策研究所报告显示,他们多为知识分子或商人,逃避当时的经济不确定性,到美后迅速适应,子女教育出色。但在社区互动中,一旦讨论中国电池产业或电商平台,他们常强调美国创新领先,回避事实。类似,越南难民中,父母对共产主义有负面记忆,影响后代观点。X帖子显示,一位越南裔美国人说,父母总说越南穷乱,尽管现在变化大,却不愿承认。皮尤调查发现,亚洲移民对原籍国的态度分化,早期群体更倾向批评,以肯定移民选择。那些华人,常在聚会或工作中,听到中国GDP增长或基础设施新闻,就转向美国医疗或自由话题,避免正面回应。这种回避,不是无意,而是深层防御,担心承认变化等于否定过去牺牲。历史学会资料指出,美中关系从1970年代正常化后,中国移民对两国看法复杂,但八九十年代群体,受冷战影响,易接受美国叙事,将中国发展视为表面。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1990年代的落后到如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基础设施如高铁里程世界第一,科技领域如移动支付领先全球。这些变化,有目共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证实,中国PPP调整后人均GDP超2.4万美元,购买力远高于名义值。那些华人移民,虽在美国房产增值,子女上大学,却仍旧回避这些转变,坚持美国是最佳。越南裔类似,许多人回访越南后,惊讶于摩托车洪流和街头活力,但父母辈不愿更新印象。X用户分享,越南裔父母视美国为灯塔,尽管医疗费用高企。青年一代,通过旅行见证变化,如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感受高效。皮尤报告显示,亚洲美国人身份认同多样,第二代更开放,但早期移民固守旧观。联合国数据指出,越南和中国均有大量海外留学归国者,推动发展。这种对比,让人看到,只有持续进步,才能逐步改变顽固心态。中国在国际舞台的投资和影响力,吸引全球目光,经济指标上升不止。
1968年,美军俘获越南高级女军官阮林清,为了从她嘴里获取越军机密情报,百般凌辱
【21评论】【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