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当心了!俄媒在莫斯科多家主流媒体刊文:中国若进入战争,绝不会是一国对一国,而是美、日、澳、韩等“蓝盟”集体压上,警示别误以为有航母导弹就能无忧。 2024年某深夜,南海某海域的电子战演习中,中方舰艇的雷达屏幕突然一片雪花。 事后复盘显示,这是模拟的“蓝盟”联合电磁压制,来自美军的EA-18G电子战机、日本的“摩耶”级驱逐舰、澳大利亚的“柯林斯”级潜艇,从三个方向同时释放干扰信号,瞬间瘫痪了半径200公里的通讯。 这种多域协同的攻击模式,与去年中国科学家的模拟推演结果高度重合:当美日澳菲的作战单元形成联动,单一军种的优势会被迅速稀释。 那次刊登在《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上的模拟推演,至今仍被俄媒反复引用。 推演设定中,“蓝盟”在开战72小时内,同步启动了南海封锁、台海牵制、马六甲断航三套方案。 中方为填补防线缺口,不得不调用300余艘民船改装的临时运输舰,连中远海运的集装箱船都加装了简易防空系统。 最刺眼的数据是:仅靠现役主力舰艇,中方在西太平洋的制海权争夺中,一度丧失40%的控制区域。 俄媒的警示里,藏着俄乌冲突的切肤之痛。2022年俄军进攻基辅时,曾以为靠装甲集群就能速战速决,却没料到美欧的卫星情报、北约的防空导弹、东欧的雇佣兵通道形成了“隐形防线”。 这种“非对称联盟”的压力,让俄军在战场外还要应对SWIFT制裁、芯片断供、能源限价——而这些,恰是俄媒提醒中国“别低估”的领域。他们在文章里写道:“炮弹打光了可以造,可光刻机停了,导弹的制导芯片就成了无源之水。” 美军在亚太的布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存在。1951年美日安保条约签订时,谁也想不到七十年后,日本的“出云”号能搭载F-35B战机,韩国的“正祖大王”级驱逐舰能兼容“标准-6”导弹,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能停靠美军核潜艇。 AUKUS联盟去年公布的核潜艇计划显示,到2030年,亚太海域将有至少8艘可搭载潜射巡航导弹的核潜艇,它们的打击范围能覆盖中国沿海所有重要城市。 这些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美军用几十年时间编织的“安全网”。 现代战争的“战线”早已模糊。去年某网络安全会议上,专家演示了如何用1000行代码瘫痪一个中型城市的电网,这种攻击无需航母,甚至不用离开办公室。 模拟推演中,“蓝盟”的网络部队在开战前48小时,就入侵了中方的铁路调度系统,导致30%的军列延误;同时释放的虚假信息,让某港口城市的居民抢购物资,一度引发局部混乱。 这些“看不见的战争”,比炮弹更难防御。 所谓“朋友圈”的差距,在危机时刻会被无限放大。当美国国会通过“亚太安全援助法案”,24小时内日本就追加了200亿美元军费,澳大利亚宣布扩建达尔文港的弹药库,韩国则开放了更多对美共享的军事基地。 而中国的伙伴中,俄罗斯虽在联合军演中展示过战略协作,但从未承诺过“共同作战”;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的动作,更多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 这种现实,让俄媒直言:“联盟不是喊出来的,是用几十年的利益捆绑焊起来的。” 破局的关键,或许藏在“反联盟”的智慧里。中国近年试验的“分布式作战系统”,正是为了破解集中式联盟的软肋。 让舰艇、战机、卫星形成无数个小型作战单元,各自为战又相互协同,让“蓝盟”的联合作战体系找不到核心目标。 去年环台军演中,火箭军的高超音速导弹从不同区域发射,却能同时命中同一靶船,这种“去中心化”的打击模式,正是应对联盟围堵的妙招。 更重要的是“非军事战线”的韧性。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突破,让石油禁运的威胁打了折扣;自主研发的北斗系统,摆脱了对GPS的依赖;在东南亚的“数字丝绸之路”项目,悄悄铺设了独立于西方的通讯光缆。 这些看似与战争无关的布局,恰恰是撑过“联盟压制”的底气。就像俄媒在文章末尾说的:“能在导弹射程外打赢的,才是真赢家。” 说到底,俄媒的警示不是制造恐慌,而是点出一个残酷现实:大国之间的较量,早已不是“航母对航母”的简单对抗,而是“体系对体系”的全面博弈。 中国要应对的,从来不是美日澳韩某一国,而是他们用七十年时间构建的规则、联盟、技术壁垒。 但反过来看,中国这些年在高超音速武器、人工智能、区域拒止体系上的突破,何尝不是在编织自己的“破局之网”? 战争的胜负,往往在枪响前就已注定。不是看谁的导弹更多,而是看谁能让对方的联盟先散架,谁能在金融、科技、舆论的战场上撑得更久。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周波:中美若爆发台海冲突,谁会选边站?
印媒:中国海军正在建造“最大的”航空母舰 一艘排水量超11万吨的巨型航母悄然
【8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