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1月18日的喀喇昆仑山下,我军边防部队一个连掉进了印军埋伏圈,被前后两处暗堡堵在了一个开阔地带,进不得退不得,如果印军地面部队围上来,必将全军覆没! 王忠殿这个人,1944年出生在河南焦作中站区塔掌村一个穷苦农民家。那时候村里日子苦,土地少,地主压榨得厉害,他哥哥就是被活活饿死的。这事对他影响大,让他从小就知道穷人的苦。1948年村子解放了,一家人才分到地,生活好转。他上学后特别用功,爱看英雄故事,黄继光和董存瑞的事让他着迷。他还抄了保尔·柯察金的话,天天激励自己。1961年新疆军区征兵,他身高体重都不够,但死缠硬磨,总算入伍了。进部队后,他训练刻苦,很快就成了五好战士和特等射手。这些经历让他在战场上不怕死,几次立功。 喀喇昆仑山那地方,海拔高,风大雪厚,战斗环境恶劣。1962年11月18日,我军一个连推进时中了印军埋伏,前后暗堡的机枪火力把部队卡在开阔地,进退不得。印军要是再派地面兵围上,后果不堪设想。增援的九连一排从侧翼赶到,但关键是得摧毁正面那个暗堡。王忠殿主动请缨,拿了爆破筒上前。他和杨志成配合,靠近暗堡后,两次塞爆破筒都被推出来。他让杨志成从侧面攻,自己从正面第三次塞进去,用身体抵住不让推回。导火索烧了七秒,爆炸后暗堡没了,王忠殿也牺牲了,年仅18岁。这一下部队冲上去,打赢了仗。 王忠殿的事不是偶然,他从小受苦,解放后知道感恩,入伍后拼命练兵。几天前的一仗他就立了三等功,还在火线入了共青团。这些积累让他在危急时刻冲上前。印军暗堡火力猛,位置又好,换别人可能犹豫,但他没退缩。爆破筒被推两次后,他调整战术,让战友从相对安全的位置攻,自己顶正面风险。这体现出他的团队精神和勇气。牺牲后,部队为他报仇,迅速取胜。这事说明,个人英雄主义背后是集体力量的支撑。 后续发展,王忠殿被追记一等功,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埋在新疆叶城烈士陵园。消息传回家,母亲张秀荣哭得死去活来,父母想儿子几十年,但因为身体和经济原因,没去成陵园看一眼,这成了他们一辈子的遗憾。外甥女陈海霞和丈夫国素中后来带着老人和她母亲的愿望,去陵园祭拜,带了家乡土和黄河水,了却三代心愿。王忠殿的事迹在村里传开,60多年塔掌村有100多青年参军,他家就有11人从军。2024年5月,焦作市解放区人武部建了王忠殿民兵连,让他的名字跟国防事业连在一起。 这些事接地气,说白了就是普通人怎么在关键时候站出来。王忠殿不是天生英雄,他从小苦日子过过来,解放后珍惜机会,入伍后不偷懒,这些一步步让他成了那样的人。印军埋伏那事,部队掉进圈子,靠他牺牲才翻盘。这提醒我们,和平年代也得记住那些付出。英雄精神不是空谈,是实打实的行动传承。 王忠殿的生平和牺牲,反映出那个时代边防战士的担当。喀喇昆仑山下那场战斗,我军一个连中伏,形势险恶,但他用爆破筒端掉暗堡,换来胜利。这不光是个人事,还体现了部队的战斗力。后续,他的家人几十年思念,村里人受激励参军,这事影响深远。想想看,18岁就没了,但他的选择改变了战局,也影响了后人。 现在和平了,但边防故事不能忘。王忠殿从穷小子到英雄,这路走得实诚。印军暗堡堵路,他三次尝试,最后用身体抵住,这勇气来自平时积累。牺牲后,部队胜了,家人憾了,但精神传下来了。村里建民兵连,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这事让我们看到,英雄离我们不远,就在普通人身上。 喀喇昆仑山下那次埋伏,我军连队差点全军覆没,王忠殿的举动成了转折点。他不是冲动,而是有准备的勇敢。从小经历到部队训练,都在铺路。印军推爆破筒两次,他没慌,调整后成功。这细节说明,战场上细节决定成败。后续,家人祭拜,村里参军热,这些是自然结果,不是编的。 王忠殿的事迹,有逻辑链条:苦出身、感恩解放、刻苦学习、入伍练兵、战场立功、最终牺牲。这链条接地气,谁都能懂。印军埋伏圈子紧,他打破了僵局。后续发展,家人遗憾但传承精神,这事内涵深,告诉我们牺牲的价值不止于一时。
1962年11月18日的喀喇昆仑山下,我军边防部队一个连掉进了印军埋伏圈,被前后
墟史往事
2025-08-21 09:46:29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