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3000天,把家变成了图书馆

董承评文学 2025-08-21 05:33:28
· 九月以来,很少出门,几乎就是离群索居。十一长假,朋友问我行踪,我说:“在家里看书。” “出门不能看吗?”朋友问,又拍云、烤串、露营和酒的照片发我,我则拍了几张家里书架照片发过去(也就是图一图二)。 我说:“舍不得出门。” 2000本书,满墙书脊,一把躺椅,坐上去就是度假。配个木墩,也可小酌。两个月,我怀着度假的心,在这里读书,写诗,过着身心温暖的生活。 这种温暖,我梦想了二十年。 小时候一无所有,连梦想也贫瘠。及至长大,知道当不了剑客、医生或宇航员,生活如沧海,人是一粟,别说随心所欲,能随波逐流就很奢侈了。梦想也跟着变虚:过一种心安的、温暖的生活。 虚无的梦想,也可以实在地实现。 我实现这个梦想,大概用了十年,3000天。 3000天,买了2000本书,以前堆在书房一角,层层叠叠垒了四五层,直到无处可放。搬家时,做了满墙书架。为了适配大小不一的书,每一层高度都不同,这样摆出来,就是家庭图书馆的样子。 写作呢,小说、散文、诗都写,这几年重心转移到诗上。从体量看,诗只有30%,但能量却有80%——我出版的书,都是诗集;我获的文学奖,都是诗歌奖。 还有酒,我喜欢酒,但不好酒,酒量也欠佳。身边的朋友,个个是酒中仙。酒助诗兴,微醺之时,神思活跃,能让人写出好句子。 所以,说这些年人生的温暖都是诗和酒带来的,大致不算错。诗是精神的创造,酒则加剧了这种创造。创造之后,或者创造遇到瓶颈,则去读书——所谓读不进去就写,写不出来就读。 上周末,因为要领两个文学奖,终于出了两次门。一在市内,一在外省。以前写笔记谈过文学奖的生态,现在文学奖很多,奖金也丰厚。前年十月,曾参加诗酒文化大会——不是以获奖者,而是以嘉宾。我倒希望自己能获奖,因为奖金实在有吸引力,首奖十万,后面各种奖项加起来,有数百万之巨。我的朋友、安徽的诗人叶丹曾获过首奖,我还写笔记贴过他的诗。 这似是酒对诗的回馈:酒既助诗兴,也真金白银给诗人温暖。我老说对一般人而言,专职写作——尤其是写诗——难以体面地生活,其实是漏算了文学奖。若有更多这样的奖项,写诗谋生,就不再只是梦想。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