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俄罗斯北方集团军群副司令阿巴切夫中将,确认身负重伤!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行政长官谢尔盖·梅利科夫已经确认了这个消息,现在,阿巴切夫中将正在莫斯科军事临床医院治疗,一只胳膊可能要截肢。 乌克兰军队如果没有充足情报,几乎不可能安排好操作,大家都知道,远程FPV无人机航程有限,信号操控也有不小约束。 无人机不可能在俄罗斯本土大范围盲目巡逻,只能守在特定时间、特定路段。 这种刺杀高层的行动,离不开事先掌握的精确信息,不然只能靠概率碰运气,几乎不会有收获。 外界已经有不少讨论,乌军能这么精准地运用无人机在境外设伏,或多或少说明俄罗斯高层动向提前泄露。 战争进入拉锯状态后,秘密保密变得更难,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行动,各类车辆、员工、联络、物流全都在动,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都可能成为情报外泄的源头。 内部有无“内鬼”,外部是否有基于技术的监听,这些因素如果综合作用,乌军拿到相关信息也不稀奇。 并且如今乌克兰情报能力在西方大量技术支持下飞速提升,用卫星、无线信号截获、网络追踪等各种手段辅助目标跟踪,相比几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俄军高层的保密措施并非无懈可击,阿巴切夫这次遇袭,反映出俄军在后方安保上存在明显漏洞。 这种漏洞并非一日形成,往往随着冲突时间拉长,警惕性和管理标准会下滑。 现在的战场已经不再是仅靠防线固守,信息工作无处不在,尤其是涉及将领级别人员的行进路线、车队安排,哪怕只是一次疏忽,也可能让敌方找到突破口。 看这次伏击整体安排,无疑是费尽心思,乌军不太可能动辄就把无人机大批量部署到俄境内的任意公路。 能在短时间内调集资源并完成命中,关键在于事先获得了准确无误的目标时间表。 外界猜测,这其中可能涉及俄方内部资料流失,或是战场通信被对方技术手段截获。 除此之外,还有社交网络、物流信息等海量数据的“碎片”,也可能被乌方情报整合出高层动向,毕竟俄乌双方现在都是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投入极大的战时状态。 在信息战成为现代战争主角的今天,一次侥幸的泄密可能带来巨大不可逆转的结果。 俄军接下来要吸取这个教训,加强通讯保密、信息流转的分级管控,甚至在指挥官出行时尽量降低一切可被追踪的信号。 信息来源:环球网 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领导人称俄北方集团军副司令在俄乌冲突前线受重伤
美俄会晤接连爆出猛料,普京指着拉夫罗夫说了一句话,现场鸦雀无声!美俄在阿拉斯加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