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日寇剥掉一个24岁女团长的衣服,不料却看到她身上,露出7道触目惊心的刀疤,而刀疤还是新鲜的。 许如梅出生于海南文昌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当地律师。她中学时期就接触进步思想,参加共产党外围组织前哨社,从事抗日宣传。1938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2月日军占领琼崖后,她主动要求参军,获批准进入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服务团,任副团长,与朱菊芬合作。 她带领团队在琼文地区部队和乡村开展宣传,组织后勤支持,建立农村根据地,帮助士兵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抗日工作深入基层。这种基层动员方式,让当地群众逐步认识到抵抗的重要性,形成广泛支持网络。 1940年,服务团解散后,许如梅调入琼崖特委妇委会工作。同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反共行动,袭击澄迈美合抗日根据地,引发美合事件。琼崖特委领导被迫撤退山中应对,后返回琼文根据地。 当时许如梅已怀孕八个月,仍日夜行军山间,忍受风雨饥寒,从未掉队,面对敌追击。她在途中早产生下女儿傅如来,孩子满月前寄养农家,继续返回组织。此后,她与丈夫傅格罗和女儿分离,再未相见。这种个人牺牲,体现了抗日工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家庭利益置于大局之后,激励更多人投身斗争。 1943年,日军推行三光政策,对琼崖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进行疯狂扫荡。琼山淑德、仙来、道冲村,文昌南阳、东阁、头湾、抱芳村等地遭受毁灭,尸横遍野。党军抗日环境极端恶劣。许如梅在乡村间穿梭,动员群众坚持对敌斗争。 一晚,她借住东阁乡流坑村一革命群众家,日伪军突围包围。她与群众被捕,押至村边大榕树下。敌人屠杀全村,她在屠杀中昏厥,深夜醒来,满身鲜血,见村人皆亡。她拖着伤体走向村路,因失血过多再次倒下。 醒后,发现被昌洒乡韩荣华大娘救护,身上有七处伤口。大娘细心护理,她忍痛不吭声,韩荣华赞其如女关公。养伤期间,她仍做群众工作,宣传抗日胜利道理,帮民众解决困难,获称贴心人。 伤愈后,许如梅任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医务所指导员。她与同志带领伤病员,在文昌罗马、昌洒乡山村转移。工作负担重,包括保障伤员治疗、药品、粮食、安全,反复避敌或突围。 琼崖抗日进入最艰难阶段,领导和主力外转,仅地方武装牵制敌。她秋季奉命调独立总队第三支队执行新任务。途经定安雷鸣乡梅众村,与定安县委书记周春雷、莫少伯、吴英等暂聚。因交通不便、斗争复杂,暂留等候安排。一夜,日军包围,周春雷等突围中牺牲,她受伤藏山。 日军循血迹搜山,将许如梅捕获,带回村绑于大树。敌人召集村民审问,要求供出组织成员和地点。她拒绝回应,敌人恼怒,用鞭抽打脸身,拉头发撞树,反复泼冷水折磨。她始终咬牙不言,保护村庄和同志安全。 许如梅的牺牲,体现了抗日女性在琼崖战场的贡献。她从宣传到后勤,再到指导员角色,一步步深化了对敌斗争。她的经历反映出琼崖抗日游击战的艰苦性,日军扫荡造成大量损失,但也激发民众仇恨,推动抵抗持久化。这种基层抗战模式,依赖群众支持,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力量。她的故事提醒后人,民族独立需付出巨大代价,个人坚韧支撑集体胜利。 琼崖抗日中,像许如梅这样的工作者,面对资源匮乏和敌强我弱局面,坚持机动灵活策略。医务所工作确保伤员生存,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 她在转移中处理实际难题,如药品短缺和安全隐患,体现了务实作风。她的被捕和不屈,挫败敌人情报企图,维护组织完整。这种牺牲精神,在海南党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激励当代人传承红色基因。
1943年,日寇剥掉一个24岁女团长的衣服,不料却看到她身上,露出7道触目惊心的
千百年一叹
2025-08-20 12:29:09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