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日本恶意拜鬼之后,我方都要提出严正交涉,到底有没有用呢?答案是:不仅管用,而且每次都是对日方的精神凌迟。 2025 年 8 月 15 日,日本首相石破茂指派内阁成员前往靖国神社供奉祭品,同时多名议员集体参拜。当天,我国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立即约见日本驻华使馆首席公使横地晃,用 “四个挑战” 定性日方行为,直指其 “为战犯翻案招魂” 的本质。 靖国神社供奉着东条英机、松井石根等 14 名甲级战犯,这些人曾策划南京大屠杀、组建 731 部队,罪行罄竹难书。1978 年日本秘密将战犯牌位迁入神社后,昭和天皇便终身不再参拜,明仁天皇即位 36 年也从未踏入半步。 这种皇室态度的转变,恰恰暴露了靖国神社的政治毒性 —— 它早已不是单纯的宗教场所,而是日本右翼势力试图复活军国主义的精神图腾。当我方外交官在谈判桌上逐条驳斥日方狡辩时,实际上是在国际舆论场撕开日本 “和平国家” 的伪装。 更关键的是,每次交涉都在重塑国际社会的认知。2025 年 8 月 15 日当天,朝鲜《劳动新闻》发表社论,称日本的参拜是 “复活军国主义的危险信号”;韩国外交部也罕见使用 “强烈愤慨” 措辞,要求日方 “停止挑战亚洲邻国底线”。 这种联动反应让日本在东亚陷入孤立:当我国大使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揭露日本历史罪行时,会场响起的掌声里,既有对受害者的同情,也暗含对日本外交失信的轻蔑。 对日本政客来说,这种精神压力正在反噬其国内政治生态。石破茂在参拜后不到 48 小时,就不得不紧急召见中国驻日大使,反复强调 “无意恶化中日关系”。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演,暴露出日本政坛的深层焦虑 —— 既要讨好国内右翼选票,又要避免失去中国市场。 数据显示,2024 年日本对华汽车出口额同比下降 12%,其中部分原因正是靖国神社问题引发的民间抵制。当德国车企因特朗普关税焦头烂额时,日本车企却在为能否保住中国市场而失眠,这种对比本身就是对日本外交策略的莫大讽刺。 更耐人寻味的是,日本政客在参拜后的辩解往往自相矛盾。石破茂在供奉祭品后宣称 “尊重历史”,却在次日批准向菲律宾出售 12 架 F-15J 战斗机;岸田文雄曾承诺 “不将靖国神社问题政治化”,却在 2023 年秋季大祭时以首相名义供奉 “真榊”。 这种言行不一的困境,恰恰印证了我方交涉的精准性 —— 每次外交施压都在撕裂日本试图塑造的 “正常国家” 形象。当日本外务省官员在 G20 峰会期间被多国代表私下质问时,他们脸上的尴尬,正是精神凌迟的最佳注脚。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交涉有效,为何日本政客仍屡教不改?答案藏在日本政治的结构性矛盾中。自民党内 “大家一起来参拜靖国神社之会” 等右翼团体长期把持关键职位,石原慎太郎、岸信夫等政客甚至将参拜视为 “政治正确”。 但这种顽固态度正在付出代价:2024 年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因靖国神社问题停滞,日本企业错失的潜在市场价值超过 200 亿美元。当三菱重工的高管在股东大会上被质问 “何时停止用中国市场利润补贴右翼政治” 时,这种来自资本层面的压力,比任何外交声明都更具杀伤力。 从历史纵深看,我方交涉的效果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东亚格局。2013 年安倍晋三参拜后,美国国务院罕见取消美日防长会谈;2025 年石破茂供奉祭品后,欧盟在气候谈判中突然要求日本提高减排目标。 这些连锁反应表明,日本每一次参拜都是在消耗国际社会的信任资本。当日本外务省的 “历史修正主义” 预算逐年增加时,我方的严正交涉恰似一面照妖镜,让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每一次转身都显得步履蹒跚。 这场跨越数十年的博弈中,我方的严正交涉早已超越了外交程序的范畴。它是对历史正义的坚守,是对受害者的告慰,更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精神绞索。 当日本政客在靖国神社的烟雾缭绕中鞠躬时,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每一次参拜都在为自己的政治生命掘墓,而我方的每一次交涉,都在将这口棺材钉得更紧。
被聊了三年的日本网友拉黑了
【34评论】【7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