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刚刚从巴西买了240万吨大豆,美国农民破防了!巴西大豆449美元一吨,中国从巴西购买了240万吨,花了11亿美元!美国农民看了心里发酸,要是不打贸易战,这11亿美元本来可以装进美国农民的口袋。 事情得从2018年那场突如其来的贸易战说起。当时美国单方面对中国加征关税,中国被迫采取反制措施,其中就包括对美国大豆加征25%的关税。这一政策直接改变了全球大豆贸易的格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3285万吨,占总进口量的34%,但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降至2213万吨,市场份额萎缩到18%。 与此同时,巴西抓住机会迅速扩大对华出口,2024-2025年度巴西大豆产量预计达到1.695亿吨,出口量增至1.0622亿吨,其中74.6%都流向了中国。2025年6月,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更是占到当月进口总量的86.6%,创下历史新高。 从经济角度看,中国选择巴西大豆有其现实考量。虽然美国大豆的离岸价(FOB)略低于巴西,但加上10%的关税后,美国大豆的到岸价(C&F)反而高于巴西。 以2025年7月的数据为例,美国美湾大豆到岸价为455美元/吨,而巴西大豆为468美元/吨,但经过关税调整后,美国大豆实际成本升至约500.5美元/吨,明显高于巴西。此外,巴西大豆的运输路线更短,物流成本更低,进一步增强了其竞争力。这种价格差异让中国企业在采购时不得不重新权衡。 这场贸易格局的变化对美国农民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冲击。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200亿美元,这是十年来首次出现逆差。 大豆作为美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其出口量从2018年的高峰期骤降,许多农民面临收入锐减的困境。威斯康星州的大豆种植户坦纳・约翰逊表示,他种植的大豆价格从2023年的每蒲式耳13-15美元暴跌至9美元,按年均8万蒲式耳产量计算,仅此一项就造成40万美元的收入损失。 更严峻的是,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从40%降至18%,而巴西则从35%攀升至65%以上。这种市场份额的流失不仅影响当前收入,还可能导致长期客户关系的断裂,因为一旦采购渠道转移,再想恢复并非易事。 面对困境,美国农民试图通过抗议和游说表达诉求。2025年4月,美国多地爆发反对关税政策的示威活动,农民们举着标语走上街头,指责政府的政策正在摧毁他们的生计。 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显示,该州大豆产业年收入约13亿美元,关税政策可能导致每年损失超1亿美元,并扰乱整个供应链。与此同时,美国农业团体也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比如蓝多湖乳业集团提出加强联邦合作、消除贸易壁垒等建议,但这些努力尚未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在这场贸易博弈中展现出的策略调整,本质上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推动进口多元化,通过与多个国家签订长期协议分散风险。 例如,2023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未来12年进口7000万吨小麦、玉米、豆类和油籽的协议,2025年又与阿根廷签署了价值9亿美元的大豆、玉米采购意向书。 这种多元化策略不仅降低了对单一来源的依赖,还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以2025年为例,中国企业在发现巴西玉米价格更具竞争力后,果断取消了部分美国玉米订单,转而采购巴西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并未因2020年签署的第一阶段协议而终结。2025年,美国再次升级关税政策,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中国则相应调整了反制措施,包括对美国大豆加征10%关税。 这种反复的政策波动让美国农民的处境更加艰难,因为他们不仅要面对市场竞争,还要应对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额外风险。尽管美国政府曾承诺通过补贴缓解农民压力,但这些补贴往往无法覆盖实际损失,且依赖政府救济并非可持续之计。 从全球视角看,这场大豆贸易的变化折射出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巴西凭借其农业生产优势和稳定的对华关系,已成为全球大豆市场的主导者,而美国则因贸易政策的反复无常逐渐失去优势。 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应对外部压力的主动选择,也是推动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举措。 这场11亿美元的大豆采购案,表面上是一笔普通的国际贸易交易,实则是中美贸易博弈、全球市场重构和国家战略调整的缩影。它提醒人们,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单边主义的贸易政策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最终伤害的不仅是对手,还有自己。 对于美国农民来说,他们的困境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政策失误的代价,而如何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到新的平衡点,将是未来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中国刚刚从巴西买了240万吨大豆,美国农民破防了!巴西大豆449美元一吨,中国从
天天纪闻
2025-08-19 17:19:13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