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想买中国的歼10CE战斗机被拒,为啥中国不卖给朝鲜呢? 不礼貌地说,就是因为朝鲜:没钱、没技术、没朋友。 若把国际社会比作一场持续运转的 “全球游戏”,朝鲜的处境更像一个长期 “掉线” 的玩家 —— 既缺乏与外界的技术协作,又难以融入主流规则体系。这种状态,让中国在考量武器出口时不得不慎之又慎。 歼 10CE 作为外贸型四代半战机,单架价格在 4000 万到 1 亿美元之间。若组建一支具备实战能力的中队,至少需要 12 至 16 架,仅采购成本就高达 5 亿至 16 亿美元。而朝鲜 2025 年的国防预算虽占国家总支出的 16%,但总额仅约 20.8 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被核武器和洲际导弹研发占据。 剩下的资金既要维持百万陆军的日常运转,又要保障空军老旧米格战机的基本维护,根本无力承担歼 10CE 的采购费用。更关键的是,朝鲜长期受国际制裁,外汇储备严重不足,即便咬牙下单,后续的零部件更换、燃油补给等持续性支出也会成为沉重负担。 目前朝鲜空军现役主力仍是上世纪 80 年代引进的米格 - 29 和苏 - 25,其维护体系和人员培训完全围绕俄制装备展开。歼 10CE 采用的数字化电传飞控系统、氮化镓雷达和智能维护诊断技术,对操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 朝鲜目前连基础的战机电子对抗训练都难以普及,更遑论掌握这些前沿技术。若强行引进,很可能出现 “买得起、用不起” 的尴尬局面,战机因维护不当频繁停飞,反而成为消耗资源的摆设。 而联合国安理会自 2006 年起对朝鲜实施多轮武器禁运决议,明确禁止成员国向朝鲜出口包括战斗机在内的进攻性武器。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需在维护国际秩序与双边关系间寻找平衡。 若突破禁令向朝鲜出售歼 10CE,不仅会引发美日韩的强烈反弹,还可能削弱中国在半岛问题上的话语权。2025 年 7 月,中国外交部就曾明确否认向朝鲜出口导弹运载车,这一立场同样适用于战斗机交易。 朝鲜半岛也是全球军事对峙最激烈的地区之一,任何军事力量的变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中国在半岛问题上的核心诉求是无核化与稳定,而非通过军售扩大影响力。若向朝鲜提供先进战机,可能刺激韩国加速推进 “自主国防” 计划,甚至促使日本突破和平宪法限制,最终破坏中国苦心经营的战略缓冲空间。 相比之下,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歼 10CE 的逻辑截然不同, 巴方在印巴对抗中承担着制衡印度的战略角色,且其国防体系与中国兼容性高,合作风险可控。 朝鲜自冷战以来,朝鲜的军事技术体系始终以苏联 / 俄罗斯为核心构建。从早期的米格战机到现役的 “火星” 系列导弹,其研发、维护和战术运用都深深打上俄式烙印。 这种路径依赖使得朝鲜即便获得歼 10CE,也难以将其有效融入现有作战体系。反观巴基斯坦,其空军从指挥系统到后勤保障都与中国深度对接,这才让歼 10CE 在实战中发挥出 “以一敌多” 的效能。 近年来,朝鲜在军事合作上也明显向俄罗斯倾斜,双方不仅频繁举行联合军演,还在导弹技术、无人机研发等领域展开深度协作。这种战略选择让中国在对朝军售中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 对朝鲜而言,与其投入资源适配中国武器,不如继续深化与俄罗斯的技术同盟,毕竟后者的 S-400 防空系统、苏 - 35 战机等装备,更能无缝嵌入其现有作战网络。 当然,中国的拒绝并非完全基于利益计算。2017 年朝鲜进行第六次核试验后,中国曾暂停对朝原油出口,以实际行动表明对半岛无核化的坚定立场。 这种原则性在武器出口问题上同样适用,中国不会为短期经济利益,放弃维护地区稳定的长期目标。正如外交部在回应涉朝军售问题时强调的:“中方一贯严格履行联合国安理会相关决议,坚决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 这场交易的失败,本质是两种战略逻辑的碰撞:朝鲜试图通过获取先进武器提升博弈筹码,而中国则需在维护国际规则、保障地区安全和平衡双边关系间找到支点。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代差、经济困境和地缘风险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让歼 10CE 的出口之路注定难以畅通。 未来,朝鲜若想突破军事困境,或许该放下 “对抗优先” 的执念,重新审视融入国际社会的可能性 毕竟在这场 “全球游戏” 里,长期 “掉线” 的玩家,终究难以获得真正的生存优势。
朝鲜想买中国的歼10CE战斗机被拒,为啥中国不卖给朝鲜呢? 不礼貌地说,就是因
沃克笔下趣事
2025-08-19 16:38:31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