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格局真大!主持人问:鸿蒙研发特别难,也特别贵,你可以透露花费多少钱吗?[凝

优优谈过去 2025-08-19 10:21:38

余承东格局真大!主持人问:鸿蒙研发特别难,也特别贵,你可以透露花费多少钱吗?[凝视] 当余承东说出“每年一万多人,六年几百亿”时,现场瞬间安静,这个数字意味着华为平均每天烧掉近两千万,连续烧了六年,只为做一个操作系统。 很多人不理解,华为为什么要这么“任性”?答案其实很简单:2019年华为手机全球第二,一夜之间跌落神坛,连最基础的操作系统都可能被断供,那一刻华为才明白,没有自己的系统,就像把家门钥匙交给别人保管。 鸿蒙5.0刚刚突破1000万设备激活,余承东说这是“生死线”,为什么是1000万?因为微软的Windows Phone、三星的Tizen都死在这个数字之前,没有足够用户,开发者不愿意写应用;没有应用,用户更不愿意用,这是个死循环。 但华为这次不一样,微信鸿蒙版47天就上线了,支付宝、淘宝紧跟其后,连12306都专门开发了实况窗功能,这背后是整个中国互联网生态的集体支持,不是华为一家在战斗。 早期的鸿蒙确实被吐槽“套壳安卓”,因为为了生存必须兼容安卓应用,但鸿蒙5.0彻底砍掉了双框架,所有应用都要重新写,这工作量有多大?相当于把一座城市推倒重建。 刚开始用户确实抱怨,微信功能缺失、抖音卡顿,但迭代速度很快,这些问题陆续解决,甚至一些老华为手机升级后比原来更流畅。技术数据也很亮眼:微内核架构让系统效率提升40%,跨设备交互延迟压到5毫秒以下。 更有意思的是鸿蒙的定位,余承东说这不是商业项目,而是“数字基础设施”,就像修高铁一样,短期亏钱,但能带动整个经济,现在全国超过3000家政企单位在用鸿蒙,从医院系统到工业控制,甚至航天设备都在尝试接入。 普通用户最直观的体验是什么?美的空调“碰一碰”就能连上手机,华为手表和手机无缝切换通话,这种万物互联的感觉确实是安卓和iOS做不到的,因为它们生来就是为单一设备设计的,而鸿蒙从第一行代码开始就是为了连接一切。 全球市场份额5%看起来不多,但增长曲线很陡峭:从0到500万用了178天,500万到1000万只用了31天。这种加速说明生态开始自我造血,正向循环一旦形成,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国内市场更有意思,iPhone在中国的份额正在被挤压,不少用户开始尝试鸿蒙设备,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对“万物互联”这个概念更感兴趣,愿意为了体验而换生态。 华为十年累计研发投入1.2万亿,2024年单年就是1797亿,占收入的20.8%。这个比例在全球科技公司中都算极高的,钱都花在哪了?除了芯片,很大一部分就是鸿蒙这样的基础软件。 现在鸿蒙生态每天有400多个应用更新,开发者开始能赚到钱了,这是个关键信号,因为只有开发者有动力,生态才能持续繁荣。 但挑战依然巨大,安卓和iOS统治手机操作系统20年,用户习惯很难改变,鸿蒙要想真正成功,不能只靠爱国情怀,必须在体验上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好。 好消息是时机不错,手机增长见顶,万物互联时代正在到来,汽车、家电、穿戴设备都需要统一的操作系统,这是鸿蒙的机会。传统的安卓和iOS在这个领域并不占优势。 从技术角度看,鸿蒙的微内核架构确实有优势,特别是在多设备协同和安全性方面,CC EAL5+的安全认证直接瞄准金融、电力这些对安全要求极高的行业。 但用户不关心技术细节,他们只关心好不好用,鸿蒙现在的体验如何?老实说还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应用丰富度和稳定性方面。但进步速度很快,这是最重要的。 有人问华为砸这么多钱值不值?如果只看商业回报,短期内肯定是亏的,但如果把它看作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就像当年建高铁网络一样,单条线路可能亏钱,但整体效应是正向的。 关键在于生态能不能跑通,1000万只是个开始,真正的考验在后面,能不能留住用户,能不能吸引更多开发者,能不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你觉得鸿蒙有机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通用语言”吗?还是会像其他挑战者一样半路夭折?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为了万物互联的体验放弃现有的手机生态吗?   信源: 余承东:鸿蒙系统每年投入超过1万多人,研发费用达到几百亿——新浪财经

0 阅读:32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