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歌是不是该换一换?近几年,网上就出现一种论调,他们觉得奥运会看国旗升起、国歌响起时,总有点别扭,国歌虽然经典,但跟那段苦日子联系太深,能不能换首歌,告诉大家“苦日子翻篇了”,这建议一出,网友炸开了锅,有人直接回怼:“居安不思危,又开始时怀念大清了?”[凝视] 最近网上有个话题引起不少讨论:有网友提出《义勇军进行曲》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在今天的中国是否还合适?有人觉得现在国力强盛,这样的表述显得过于沉重。 这个话题很快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支持更换的人认为,现在中国GDP全球第二,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国歌应该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面貌。反对的声音则认为,国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不应轻易改动。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那是一个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年代。田汉写下歌词时正身陷囹圄,聂耳谱曲时年仅23岁,不久后便客死异乡。这首歌从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逐渐成为抗日救亡的集结号。 从上海的弄堂到东北的白山黑水,从华南的游击队到西北的八路军,这首歌伴随着无数中华儿女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它不仅是一首歌,更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写入宪法。这标志着它从历史歌曲上升为国家象征。 国歌的意义远不止于仪式感,每当中国运动员站上奥运领奖台,当五星红旗在联合国总部升起,当中国军舰在亚丁湾护航,《义勇军进行曲》都在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声音和立场。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虽然我们不再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各种挑战和风险依然存在。从贸易摩擦到技术封锁,从地缘政治到网络安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这句歌词提醒着我们居安思危的重要性,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最危险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松懈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准备应对各种挑战,这正是这句歌词在新时代的深刻内涵。 国歌不是流行歌曲,不能因为时代变迁而随意更改,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几代人的情感认同。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深刻含义。 201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明确规定,国歌的歌词、曲谱应当准确完整,不得随意修改。这不仅是法律要求,更是对历史的尊重。 从另一个角度看,《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雄壮有力,歌词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它已经深深印在几代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认同感是任何新创作的歌曲都难以替代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国的音乐名片,在国际舞台上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它不仅代表着中国,更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国歌的教育意义也不容忽视,当孩子们学唱国歌时,他们了解的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段历史。通过国歌,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当然,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国歌的时代意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警醒,“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要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国歌的力量不在于它是否“时髦”,而在于它能否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当14亿中国人一起唱响《义勇军进行曲》时,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是任何流行歌曲都无法比拟的。 历史不能忘记,精神不能丢失。《义勇军进行曲》提醒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保持那份初心和使命。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但有些东西是不应该变的,比如对历史的敬畏,对先烈的缅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国歌正是这种传承的重要载体。 你认为《义勇军进行曲》中哪句歌词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在你成长过程中,有哪些时刻让你对国歌产生了特别深刻的感受?
抽签仪式,莎莎赛前采访,说了三点![赞]第一点:第一次来到瑞典这个城市,这里的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