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冀中第九军分区参谋长李健指挥攻坚肃宁县,正不知如何破城,县大队队长拍胸脯

熹然说历史 2025-08-19 01:22:12

抗战时,冀中第九军分区参谋长李健指挥攻坚肃宁县,正不知如何破城,县大队队长拍胸脯道:“我们有坦克大炮,不怕!”李健惊讶地站起来,部队有坦克大炮自己竟然不知道! 1944年9月,冀中平原上一座县城的解放,竟然震动了延安。这座县城就是肃宁,而指挥这场攻坚战的,正是冀中第九军分区参谋长李健。当地军民的智慧和勇气,让这场看似不可能的攻城战成为了传奇。 李健接到攻打肃宁县城的任务时,心情并不轻松。肃宁县城虽然不大,但经过日军多年经营,城墙坚固,防御工事严密。城内驻有日军顾问和三个团的伪军,城外是一片开阔地,敌人在此修建了多道障碍。对于装备简陋的八路军来说,这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1944年夏季,太平洋战争局势的变化给冀中军民带来了机会。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连连失利,不得不从华北抽调兵力,驻肃宁的一个日军中队也被调走,只留下几名顾问控制着全县的伪军警。更重要的是,经过几年的地下工作,部分伪军已经成为县大队的内线。 李健深知,这次攻城战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地方武装的作用。肃宁县大队和各区小队虽然装备简陋,但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而且斗志高昂。在前期的几次战斗中,他们已经展现出了不俗的战斗力。 为了弥补重武器不足的劣势,当地军民发挥了惊人的创造力。他们制作了一些简易的攻坚器材,其中就包括被称为”土坦克”的简易防护装置。这些装备虽然制作粗糙,但在关键时刻确实发挥了作用。 9月29日黄昏,各路攻城部队按计划到达预定位置。李健把指挥部设在靠近城根的寨南村,这样既便于指挥,又能及时掌握战场情况。晚10时,攻城战斗正式打响。 强攻西门的突击排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利用”土坦克”的防护,成功用集束手榴弹炸开城墙。东门方向,县大队作战参谋陈冲带领部队渡过护城河,搭人梯登上城墙。战士们用”摇山动”撬城墙,准备放炸药爆破。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敌人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负隅顽抗,八路军战士则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勇敢冲锋。经过一夜激战,到30日上午11时,肃宁县城终于被完全解放。 肃宁的解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在敌伪的任河肃联防区打开了一个大缺口,成为冀中第一个全境解放并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的县。10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和《晋察冀日报》头版报道了这一消息,称其为”冀中解放第一城”。 这次胜利不仅展现了李健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更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靠智慧、勇气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八路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李健后来回忆这次战斗时,总是对当地军民的创造精神赞不绝口。他说,人民战争的威力就在于能够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有限的条件创造无限的可能。 肃宁解放后,李健继续在冀中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了多次重大战役,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在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从肃宁攻城战中,我们看到了那一代军人的智慧和担当。面对强敌,他们从不退缩;装备简陋,但精神富有。您觉得在今天,我们还能从这些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学到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0 阅读:34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