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一封署名“卫立煌”的密信从香港辗转抵达北平。这位被列为头号战犯的国民党前东北“剿总”司令,在信中向毛泽东发出恳求:“润之兄,我本无颜向你提出任何请求,奈何家母年事已高,不得不开口请求润之兄为我照顾母亲。合肥得以解放,母亲尚在老家,请看在抗战时期我与贵军的情分上,烦请你帮我照顾一二。” 彼时的卫立煌正深陷困境。 年初他从南京软禁中逃脱,化装潜往香港,但85岁老母仍在合肥老家。 国民党特务活动猖獗,战犯身份随时可能牵连家人。 百般焦虑中,他冒险致信延安时期的故交。 朱德收信后立即转呈毛泽东,主席当即批示:“务必要保证卫立煌家人们安全。” 合肥地方政府当天便派员守护卫宅,将老人转移至安全区域。 这份托付背后,藏着一段烽火中的生死情谊。 1938年山西抗日战场,日军重兵合围卫立煌部。 千钧一发之际,朱德、彭德怀率八路军强行撕开包围圈救出友军。 当日军炸毁汾河桥梁阻断归路时,卫立煌在秘书赵荣声(实为中共地下党员)建议下假道延安。 令他震惊的是,车队距延安三十里就见到满街“欢迎卫总司令”的标语。 毛泽东在窑洞与他促膝长谈三小时,分析抗战全局。 深受触动的卫立煌当场签发手谕:“即发八路军步枪子弹一百万发,手榴弹二十五万枚。”后续更追加180箱牛肉罐头——这批物资对装备匮乏的八路军堪称雪中送炭。 但历史总多曲折。十年后辽沈战役中,蒋介石强令卫立煌出任东北剿总司令。 他明面接受任命,暗地却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共传信。当锦州告急、蒋介石严令出兵时,他表面应承却扣压补给物资,致使廖耀湘兵团覆灭。 战后蒋介石将其革职软禁,直到1949年除夕夜,卫立煌才趁政局变动化装逃往香港。 毛泽东的救援行动刚落地,又生妙计。 当43人战犯名单在《人民日报》公布时,卫立煌赫然列第13位。南京的蒋介石看到名单后疑窦顿消:“若真是内应,岂会列为战犯?”随即邀他赴台。 卫立煌以“再坚持”婉拒反获信任,待蒋氏专机升空,他立即携家眷移居香港静待时机。 1955年3月15日,港澳码头一艘客轮悄然启航。 卫立煌夫妇穿越罗湖桥踏上故土,成为首位回归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周恩来亲自安排接待,毛泽东设宴时六位元帅作陪。 席间主席感慨:“17年未见,你在抗战有功啊!”此后卫立煌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为两岸统一奔走至生命终点。 1960年逝世后,他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朝向东南——凝望着海峡对岸的袍泽。 合肥卫家老宅的墙上,至今镌刻着家训首条:“有国才有家。”这位曾为战犯的将领,最终在民族大义前完成了对国家的皈依。 《人民日报》:《卫立煌连日游名胜》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近代国际关系史》 人民政协网:《毛泽东欢迎卫立煌归来》 中国共青团:《黄河保卫华北 先生保卫黄河——卫立煌将军抗日事迹追忆》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