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夏天,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硕士毕业生李永乐站在北京国贸的天桥上,看着脚下川流不息的车灯,手里攥着索尼公司的拒信。这是他连续第七次被外企拒绝。面试官的问题还萦绕耳边:“能接受加班吗?”他脱口而出的“绝不”二字,斩断了自己踏入世界500强的路。 曾经的竞赛冠军、手握北大物理与经济学双学位的天之骄子,此刻在求职市场成了“异类”。 花旗银行的面试官曾抛出一道情境题:“如何选购彩票?”他耿直地回答“选喜欢的数字”,换来满室沉默。 那些精妙的博弈论模型、市场分析公式,在崇尚职场规则的面试官眼里,抵不过一句圆滑的场面话。 回到吉林老家的深夜,父亲一句“讲台容得下真性情”点醒了他。 三天后,他叩开人大附中校长室的门。 校长翻阅着那叠厚重的简历——北大本科、清华硕士、物理竞赛金牌——忍不住质疑:“我们月薪只有4000块,你这学历去投行不是更值钱?” 李永乐眼神灼灼:“钱多钱少无所谓,能让学生看懂物理规律,比高薪重要百倍。”这句话像枚印章,烙进了校长记忆里。 站上讲台的头一个月,他每晚熬到凌晨,45分钟的课堂,要用4小时打磨。 当学生对着牛顿定律打瞌睡时,他把粉笔头抛向空中:“知道C罗的电梯球为什么飘忽不定吗?这就是马格努斯效应!”粉笔划出的弧线瞬间点燃了整个教室。 九年间,他带出的300多名清北学子背后,是无数个把分子运动比作情侣吵架、用音乐解析声波的深夜。 2017年春天,一段尘封的“闰年科普课”视频突然引爆网络。镜头里穿旧毛衣的男人,正用黑板推演着地球公转的数学之美。 千万点击量涌来时,李永乐却盯着甘肃山区孩子的留言:“老师,能多讲些宇宙故事吗?”他翻出三脚架,在教室角落架起手机。 当《流浪地球》热映,他用粉笔勾勒洛希极限;世界杯激战正酣,他拆解“电梯球”的流体力学;甚至用博弈论破解堵车迷局—十分钟短视频成了叩开科学神殿的门环。 爆红带来质疑。“教师当网红不务正业!”的嘲讽声中,他默默把视频收益投入凉山州的“双师课堂”。当山里孩子通过屏幕和他同做饮水鸟实验时,伯努利原理的笑声回荡在两个世界。 2023年,身披北京市政协委员新身份的他,在提案里写下:“科普场馆要装上知识的传送带”——此刻他仍是那个拒绝加班的青年,只是黑板换成了星辰大海。 深夜的剪辑屏幕前,他偶尔想起索尼面试官错愕的脸。当年那句“绝不加班”的宣言,如今化作2000多条免费科普视频。 有中学生私信他:“您讲量子纠缠那天,我拆了家里收音机。”李永乐笑着回复:“装回去时小心烙铁。”他知道,真正的职业传奇从不在摩天大楼里,而在某个少年被点亮的瞳孔中。 信息来源: 北京日报《“2021北京榜样”年榜人物》 江西广播电视台今视频《李永乐的教育初心》
原来考上清华也不能让你们满意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