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不死,立陶宛在对抗俄罗斯时上蹿下跳,出尽了风头,如今或许感受到了背后的寒意,开始在边境线进行军事防御部署。 立陶宛最近的动作,颇有点“嘴上强硬,身体却很诚实”的意味。 这个波罗的海小国过去几年在反俄议题上堪称“急先锋”,从带头制裁俄罗斯、高调支持乌克兰,到呼吁北约增兵东翼,甚至提议组建“援乌志愿军”,几乎每一次西方对俄施压的场合,都能看到维尔纽斯政府上蹿下跳的身影。 然而,就在8月中旬,立陶宛国防部突然宣布了一项颇为耐人寻味的计划,在俄白边境修建50公里长的“三线防御体系”,包括反坦克壕沟、雷区、爆破桥梁、预设伐木障碍等。 这一举动,与其说是未雨绸缪,不如说是终于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因为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近期高调的“西方-2025”联合军演。 更让立陶宛神经紧绷的是,演习内容不仅包括常规防御演练,还涉及核打击预案和高超音速导弹突防测试。 这种规模的军事动作,配合俄白两国在立陶宛东侧(白俄罗斯)和西侧(加里宁格勒)的夹击态势,任谁看了都得捏一把冷汗。 而立陶宛的焦虑并非杞人忧天,它的地理位置堪称“欧洲最脆弱咽喉”,一旦俄白联军东西对进,立陶宛可能瞬间被切断与外界的联系,重演乌克兰战争初期俄军“闪电切割”的戏码。 更讽刺的是,立陶宛过去几年在政治上的高调反俄,某种程度上反而让自己成了莫斯科“杀鸡儆猴”的理想目标。 不过,立陶宛的防御计划与其说是“备战”,不如说是“拖时间”,它的三层防线设计,核心逻辑并非击退敌军,而是迟滞进攻速度。 第一线5公里纵深的反坦克壕和雷区用于阻滞装甲突击,第二线15公里的爆破桥梁和工程障碍破坏交通节点,第三线则通过伐木封路进一步限制敌军机动。 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本质上是对北约集体防御条款的信任,只要撑过最初的阶段,美德的坦克就会来。 但问题在于,北约的承诺真能百分百兑现吗? 眼下美国正深陷大选年政治漩涡,特朗普与普京的峰会刚刚结束,双方虽未达成突破性协议,但美俄关系微妙缓和的气息已让东欧国家如坐针毡。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一边呼吁“自愿者联盟”向乌克兰派兵,一边又紧急修防线,恰恰暴露了其战略困境,既想当反俄旗手,又怕成为下一个“被牺牲的棋子”。 更值得玩味的是欧盟的态度,就在立陶宛宣布筑墙的时候,其外长布德里斯还疾呼“必须准备第19轮对俄制裁”。 这种“边挥拳头边修盾牌”的矛盾做法,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整个欧洲的集体焦虑,在绝对的地缘实力面前,小国的“政治正确”狂欢,终究要回归冰冷的现实考量。
为什么有人说俄罗斯失败了?美俄谈判,俄罗斯获得最好的条件是,获得乌东四州和克
【103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