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主持人勇气可嘉,他说世界上哪个国家敢对抗美国的,那就是印度。他还说特朗普连纸老虎都算不上,最多只能算是纸狐狸。
先看经贸领域的“硬刚”,2025 年 8 月,美国以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宣布对印度输美产品加征 25% 关税,总体关税税率升至 50%。印度外交部随即发表声明,指责美方做法 “既不公正也不合理”,并表示将采取措施维护利益。
然而,印度的反击显得绵软无力,其对美出口中约 40%-50% 集中在纺织品、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加征关税直接导致这些产业竞争力骤降,与越南、孟加拉国等竞争对手相比处于明显劣势。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曾在 2022 年鼓励印度购买俄油以稳定全球能源市场,如今却翻脸不认账。这种“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尴尬局面,恰恰暴露了印度在国际经贸博弈中的被动地位,既缺乏定价权,又难以摆脱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再看军事层面的 “自主”,印度主持人若提及 S-400 导弹采购案,或许会将其视为对抗美国的 “壮举”。毕竟 2018 年印度不顾美国制裁威胁,执意与俄罗斯签署价值 54.3 亿美元的 S-400 采购协议。
但印度 70% 以上的武器装备仍依赖进口,其中美国提供的 C-17 运输机、P-8I 反潜机等装备,早已深度嵌入印度国防体系。2024 年,印度还从美国采购了 31 架 MQ-9B 无人机,合同金额高达 35 亿美元。
这种 “左手买俄货、右手购美械” 的操作,本质上是在大国博弈中寻求平衡,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对抗。正如印度前驻美大使阿伦・辛格所言,美国一直避免给印度留下 “不可靠” 的印象,而印度的所谓 “自主” 不过是在钢丝上跳舞。
地缘的现实同样耐人寻味。印度主持人或许会以购买俄油为例,强调其 “战略自主”。但事实是,印度炼油厂已为适应俄罗斯原油调整了设备,若中断供应,需转向价格更高、物流更复杂的其他原油品种。
这种 “骑虎难下” 的局面,与印度在边境冲突中的表现如出一辙,2020 年加勒万河谷事件中,印度单方面越线挑衅,最终导致 20 名士兵死亡,事后却不得不通过多轮军长级会谈缓和局势。这种 “惹事在前、妥协在后” 的模式,恰恰暴露了其战略决策的轻率与短视。正如印度资深媒体人英迪拉尼・巴格奇所言,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打碎了印度 “美国盟友” 的幻觉,也让印美关系回到了 “普通地位”。
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国内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莫迪政府曾积极靠拢美国,参与 “四方安全对话”、偏向以色列立场等举动,被外界视为外交倾斜;另一方面,美国对 “卡利斯坦运动” 的支持、在印巴冲突中的偏袒态度,又让印度战略界开始反思 “亲美路线” 的代价。这种摇摆不定的政策,使得印度在对抗美国时缺乏连贯性和实质性筹码。
正如印度学者林民旺指出的,印度试图在美俄之间 “左右逢源”,但特朗普不再容忍这种策略,直接压缩了印度的外交空间。
当印度主持人将特朗普比作“纸狐狸” 时,或许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美国作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其综合实力的 “纸” 不过是表象,背后的军事、科技、金融霸权仍是实打实的 “铁爪”。
印度若真想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杆,与其沉溺于 “对抗美国” 的口舌之快,不如先解决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制造业竞争力不足、战略决策摇摆等深层次问题。毕竟,在大国博弈的牌桌上,没有硬实力支撑的豪言壮语,终究只是一场自娱自乐的脱口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