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近3000名孤儿坐上北上的火车,从上海出发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开启了新

佳佳说史 2025-08-16 10:04:24

1960年,近3000名孤儿坐上北上的火车,从上海出发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开启了新的人生,也开启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传奇。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新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一场大饥荒席卷全国,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很多父母,忍痛把孩子遗弃在上海,希望他们在这里得到救助,上海的孤儿院瞬间爆棚。

但当时物资严重匮乏,孤儿院里的奶粉储备不够,孤儿们普遍面黄肌瘦,严重营养不良,有些甚至病倒了。解决孩子们的口粮问题,迫在眉睫。

当时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十分焦急,她急匆匆找到周总理,说明情况后,问道:“总理您看,能不能先从其他省份调些奶粉应应急?”

周总理皱眉凝思了一会,想起了自己的革命老战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同志。

他立刻打电话给乌兰夫。

乌兰夫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挂了电话,他立刻召开紧急会议,讨论解决奶粉事宜。此时因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内蒙古很多乳制品厂也已经停产。但内蒙古人民仍然想尽办法,凑出了几千罐救命奶粉,运往上海。

虽然奶粉运走了,可这个事还悬在乌兰夫的心里:光寄奶粉也不是长久之计啊!

“不如把孤儿们接到内蒙古来,让牧民们把他们抚养长大!”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乌兰夫惊喜异常,他一拍桌子:“好主意,就这么办!”

乌兰夫迅速拟写报告,火速呈交给中央。

周总理看过报告,也十分赞同,一再叮嘱说:“一定要把工作组织好,把孩子们安排好!”

乌兰夫十分郑重地在批复文件上承诺:“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就这样,从1960年到1963年,3000名孤儿被陆续送往内蒙古,这个大爱之举,被详细记录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档案馆里。

抵达内蒙古之后,孩子们先被送到保育站,由保育员集中抚养,等他们适应了草原环境,身体渐渐养好之后,再由牧民家庭领养。他们被称为“国家的孩子”。

此时的内蒙古,也遭受着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但这丝毫不能阻止牧民领养这些孩子的热情。按规定,想要领养孩子,必须要具备一个硬性条件:家里有奶牛。

为了达到要求,一些牧民把家里的马卖掉,换成了奶牛;一些老妈妈,甚至卖了祖传的结婚首饰......

牧民们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车,有的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争先恐后地收养这些“国家的孩子”。

时间飞逝,一晃60多年过去了,当初的孩子已到了花甲之年,当初的“额吉”、“阿爸”们也在岁月长河中渐渐老去,可这段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是新中国最困难时期的一个奇迹,温暖着无数人!

参考资料:共青团《石榴籽一家亲》主题团课

0 阅读:15

猜你喜欢

佳佳说史

佳佳说史

欢迎大家关注我啊,每天带大家了解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