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校长张伯苓失落的晚年】49年蒋介石几次劝他离开大陆,他不走。最后蒋经国许诺

佳佳说史 2025-08-16 09:58:03

【南开校长张伯苓失落的晚年】49年蒋介石几次劝他离开大陆,他不走。最后蒋经国许诺:留下一架飞机,想几时走就几时走。可他最终还是没走。1950年张回到天津,南开师生对他极其冷淡,甚至有学生要求以“战犯”惩治他。众所周知,南开是他一生的事业和心血。

1950年9月20日,他来到魂牵梦绕的南开大学。在养鱼池旁驻足,与养鱼的老工友握手寒暄时,仅距两三米处的几名同学知道是老校长,但熟视无睹,仍然一边观鱼,一边说笑。这让原本想与他们打招呼的张伯苓甚感失落。

9月21日,他去南开女中,只在主任办公室坐了六七分钟,与几个教职员聊了些家常。走在路上,正好下课。其中十五六个初二同学竟笑嘻嘻地随口直呼名字:“张伯苓!张伯苓!"见此情景,张加快脚步……

9月22日,他在南开中学粗略看了范孙楼、礼堂和饭厅,前后不过半个小时。在饭厅外,遇到十几名同学,其中几个认出他是老校长时非常激动,下意识地鼓掌欢迎,但刚拍了几下,看见多数同学都没有任何表示,也把手放下。

南开教师中也分歧明显。一些老教师念着旧情,认为老校长办教育有功,本质是好的,为人不错,就是末尾一步走错了;希望他能回校继续工作,担任名誉校长。一些激进而年轻的助教们多数反对他回来;认为他政治失节,是战犯,没有按反革命登记,人民政府对他已经够宽大了。

10月17日,南开中学纪念创办46周年。张伯苓此前向来是校庆的主角,现在却不灵了。“有人讽刺他,叫他不要去到学校去,说怕有人和他捣乱。"天津校友会会长阎子亨也来劝说:“老师暂且不要去了吧!万一有个小人来和您捣乱呢?岂不是不好吗?

10月16日晚,南开中学一位老师到大理道87号张家,找张的三子锡祚谈话,大意是不要让校长参加第二天的校庆。第二天早上有细雨,张伯苓穿起雨衣要去南开中学。张锡祚说:"外面下雨了,爸爸您还是别去了,他们不太欢迎您去。"张伯苓听出话中意思,脱下雨衣说:“好,既然下雨了就暂时不去吧!

张伯苓虽然表面镇定,但内心的失落和痛苦可想而知。他是南开的两位创始人之一,南开是他的命根,是他的一生追求、一生价值。南开却不要他了,校庆都婉拒他参加,这对75岁老人而言,几乎是摧毁性的精神打击。

张锡祚回忆父亲:“独自一个人闷闷地坐在房里,默默无言的在出神。”过了几天,南开大字建校纪念日,“学校来接他看了看,他的心情好似松开些,但是平时总像是有什么心事似的,郁郁不乐。”

1951年2月23日,“南开之父”张伯苓在天津去世,消息传到台湾,蒋介石亲笔题字:“守正不阿,多士所宗”,并组织各界举行张伯苓公祭大会;而在大陆,张伯苓的葬礼甚至不能在他创办的南开大学举行。

病逝前他留下遗愿:“愿故后埋葬在南开大学校园内”。但南开大学研究后回复:“同学们认为南大是人民的,不是张伯苓的,因此最好不要葬于南大。”

于是,张伯苓先葬于永安公墓,后迁到杨家台祖坟。1962年,妻子去世后,又合葬于北仓第一公墓。1975年,夫妻火化,骨灰放在儿子家里,几年后再葬入烈士陵园。

1989年,在张伯苓去世38年后,他的骨灰终于迁葬南开大学,安放于自己的铜像之下。

张伯苓先生曾概括自己的一生:“教育是我青年时期的志愿,是我中年的生命,是我老年的安慰。”遗憾的是,教育没有带给他老年安慰,只有伤心失落……

0 阅读:260

猜你喜欢

佳佳说史

佳佳说史

欢迎大家关注我啊,每天带大家了解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