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度日的人少之又少,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这里,他们更愿意用仅剩的时间去享受剩下的时光,死的时候没有一丝犹豫! 在德国生活的朋友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边的老人很少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耗日子。为啥咱们这儿常见的场景,在欧洲却不太一样?后来接触多了才慢慢明白,这背后藏着太多观念和现实的差异。 先说说最直观的感受吧。在咱们这儿,要是家里老人病重,哪怕医生说希望不大,家属多半也会咬着牙说 “再试试”。他们总说 “只要人在就有希望”“放弃了就是不孝”,这种想法在咱们的文化里根深蒂固。咱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孝顺,要尽全力让老人活得更久,好像只要生命体征还在,就是做儿女的尽到了责任。 可在欧洲,很多老人自己就不这么想。有个认识的德国老太太,七十多岁时查出癌症晚期,医生说积极治疗或许能多撑半年,但生活质量会很差。老太太听完很平静,跟医生说不用化疗了,她想回家跟家人一起度过最后时光,每天晒晒太阳、看看书,比躺在病床上插满管子强。 这并不是说欧洲人不珍惜生命,恰恰相反,他们对 “生命质量” 的理解跟咱们不太一样。在咱们的观念里,“活着” 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哪怕活得很痛苦;但欧洲人更在意的是生命有没有尊严和意义。他们觉得,如果一个人已经失去了自主意识,不能说话、不能行动,每天靠机器维持心跳和呼吸,这样的 “活着” 其实已经失去了生命本身的价值。 很多老人临终前明确跟家人说过:“如果我到了连自己吃饭、翻身都做不到的地步,就别再勉强我了。” 这种想法在欧洲老人中很普遍,他们不希望自己成为家人的负担,更不希望自己的最后时光在痛苦和依赖中度过。 当然,这种选择也离不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托底。在欧洲,从出生到死亡的社会保障网铺得很全,老人看病几乎不用自己花钱,临终关怀服务也非常成熟。就拿德国来说,每个社区都有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里面的护士不仅会照顾老人的身体,还会有心理医生陪他们聊天,帮他们平静地面对死亡。 老人不用担心自己的治疗会拖垮家庭,也不用为医药费发愁,所以做选择时更能遵从自己的意愿。咱们这儿就不一样了,虽然医保覆盖越来越广,但重症治疗的自费部分依然是不少家庭的重担。可就算砸锅卖铁,很多家属还是愿意倾尽全力,因为在咱们的认知里,“钱没了可以再挣,人没了就永远回不来了”。 这种现实压力和观念交织在一起,让很多家庭很难做出 “放弃治疗” 的决定。 家庭结构的差异也影响着最后的选择。在咱们这儿,家庭是紧密的共同体,老人的养老问题几乎全靠子女扛着,子女也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责任。所以当老人病重时,子女往往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哪怕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也不敢在亲戚邻居面前表现出一丝犹豫,生怕被人说 “不孝”。 但欧洲的家庭结构更偏向独立,成年子女和父母各有自己的生活,很少有 “养儿防老” 的观念。老人不觉得子女必须为自己的生死负责,子女也不会因为 “没尽力” 而背负道德枷锁。有个在荷兰生活的华人说,她邻居家的儿子在父亲决定放弃治疗时,只是握着父亲的手说 “我尊重你的选择”,之后依然像往常一样生活,周围人也不会指指点点。这种家庭间的边界感,让他们能更理性地对待生死。 更深层的原因,其实是东西方文化对死亡的不同态度。咱们的文化里总在回避死亡,觉得这是不吉利的话题,平时很少跟老人讨论身后事,更别说提前立遗嘱、规划临终治疗了。可到了真正需要做决定的时候,家属往往因为没听过老人的真实想法而陷入两难。 欧洲人就坦然多了,他们从小就有死亡教育,学校里会教孩子生命的规律,家庭里也能公开讨论死亡话题。很多老人年轻时就会签下 “生前预嘱”,明确写明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不愿意接受过度治疗。这种对生命规律的敬畏和接纳,让他们能平静地走向终点。 记得有次在瑞士旅行,看到养老院的草坪上,几个坐轮椅的老人在护士的陪伴下晒太阳,其中一位老奶奶还在给大家读诗,脸上带着笑容。当时就觉得,或许生命的长度真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时光里,能不能活得有质量、有尊严。 咱们总说 “久病床前无孝子”,其实如果老人自己能有选择的权利,能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少些痛苦,或许对家人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当然,这并不是说哪种观念更好,毕竟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不同。咱们重视亲情、不惜一切延续生命的做法,背后是深厚的伦理传统;欧洲人强调生命质量、坦然接受死亡的态度,也离不开完善的社会支持。 但或许我们可以慢慢学着像他们那样,早点跟家人讨论生死话题,让每个人都能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做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选择。毕竟,生命属于每个人自己,如何告别这个世界,理应有自己说了算的权利。
欧洲已经松口了,说实话,他们已经认怂了!昨日英国,法国,德国,波兰,芬兰和意
【155评论】【10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