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趟响堂山石窟

敦煌邢耀龙 2024-10-12 04:05:39
北响堂山石窟也是一座要道上的石窟,山前是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古道,是北齐都城邺城前往高欢根据地太原的重要通道。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 最初开凿于东魏时期,主体完成于北齐时期,以后,隋、唐、宋、元、明、清及民国各代均有增凿和修补。现存石窟20多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 山下现存常乐寺遗址,坐北朝南,占地7000㎡,现存有八角九层砖塔一座、由南至北,中轴线上建筑基址为天王殿(山门)、三世佛殿、大雄宝殿、地藏殿,两侧基址包括伽蓝殿、祖师殿、东西厢房、钟鼓楼、禅房,另有石造像、宋代经幢及历代碑刻等文物。遗址前左侧有一尊石佛立像,右侧为八角九级宋代砖塔。 最重要的洞窟是第3窟,中心方柱顶部有一处方洞,早期被推测为是“高欢陵穴”。《资治通鉴》中称高洋“虚葬”高欢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 这让我想起了麦积山号称“寂陵”的第43窟。 乙弗氏(510——540年),河南洛阳人,先祖为青海吐谷浑部落首领,后来归附北魏政权。北魏正光六年(525年),16岁的乙弗氏嫁与南阳王元宝矩为妃,先后生育12个子女,但大都年幼夭折,仅存太子元钦及武都王元戊。535年,在宇文泰的拥立下,元宝矩在长安登基,史称西魏文帝,乙弗氏被册封为皇后。 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之后,两国都想拉拢北方的柔然国以牵制、打击对方。大统四年(538)正月,文帝迫于形势,正式迎娶柔然首领阿那瓌长女郁久闾氏为皇后。乙弗氏为了山河子民,被迫让出皇后之位,出家为尼。但郁久闾氏心胸狭窄,十文帝不得已将乙弗氏迁往秦州,让她和儿子武都王元戊相依为命。文帝心中极其空虚不安,不久,就派人嘱咐乙弗氏重新蓄发,想等待时机将她迎回长安,重新册立为后。540年春,郁久闾氏得知乙弗氏重新蓄发,立即派人告知父亲阿那瓌,柔然藉由此事挥军南下,西魏边境告急。大军压境,群臣劝说,文帝只好派中常侍曹宠赉带亲笔书信前往秦州,逼迫乙弗氏自杀。乙弗氏看完信后十分平静,只对曹宠赉说:望陛下长安百岁,天下富裕安宁,我无恨。其子武都王前来诀别,乙弗氏话语凄切,母子痛哭,周身婢女侍从凄然落泪。事毕,乙弗氏于卧室中自尽,终年31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