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莫高窟,敦煌还有什么?
敦煌邢耀龙
2024-07-26 21:24:55
还有悬泉置,今年终于开放了!
1990年11月11日,悬泉置开始发掘。
为什么叫“悬泉”呢?在《西凉录•异物志》中记载“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众渴乏,广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湧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曰悬泉。”原来,这个泉水的诞生与李广利有关,当年李广利征服大宛回国,行军到这里的时候已经离开敦煌两天了。士兵们很久没有水喝,焦渴难熬,于是李广利一掌劈开山崖,对天起誓求水,这样看来,李广利简直时中国铁砂掌第一人。发完誓之后,他取出佩剑刺在山崖上,抽出宝剑,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三军喝了个水饱。因为水是从山崖里悬空流出来了的,因此叫做悬泉。
“置”则是汉代邮驿系统的一个行政单位,汉代的政策一般是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在丝绸之路上密布的邮、亭、置,像一个个信号基站和快递服务点,是区域的信息和物流的集散中心,从而组成丝绸之路最发达的神经网络。
在悬泉置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数量共计7万件,其中汉简3.5万枚,有文字的2.3万枚,一时震惊世界。敦煌所在的酒泉市被称为“中国简牍之乡”,下面是这里简牍发掘的情况:
1907年和1914年,斯坦英在敦煌考察,于长城沿线挖掘出3000余枚;
1930—1931年,中瑞合组的西北考察团成员贝格曼在居延地区发掘出10200枚;
1973年,甘肃省考古队在居延地区发掘出19637枚;
1977年,在玉门花海乡出土103枚;
1979年,在敦煌马圈湾烽燧出土1200余枚;
1981年,敦煌博物馆在党河乡发掘出76枚;
1986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居延地区发掘出近2000枚;
1986—1988年,敦煌博物馆在文物普查时,在汉代烽燧发掘出137枚;
1900年,敦煌博物馆在清水沟发掘出41枚;
1990—1991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悬泉置发掘出35000余枚;
全国出土的有字汉简约8万枚,仅酒泉市境内就出土了近6万枚。内容设及汉代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中外交流、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为我们记载的是大人物的历史,是宏观的汉朝和丝绸之路。而敦煌汉简中,敦煌是一个丰富、宏大、多元、鲜活的世界,其中的悬泉置就像汉代的马六甲一样,它把宏大的丝绸之路清晰且深刻地落实到一个具体的点上来。所以汉简带我们走进的是一个微观的丝绸之路。——邢耀龙《敦煌大历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