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对管子的政治成就赞叹不已?他如何评价这位伟大的政治家? 公元前517

春秋谈国际说 2024-06-06 16:58:11

孔子为何对管子的政治成就赞叹不已?他如何评价这位伟大的政治家? 公元前517年(齐景公三十年),时年35岁的孔子,因鲁国发生了内乱来到齐国,投奔于齐大夫高昭子即高张的门下,做了家臣,并在齐国住了三年多的时间。 而此时,距相齐41年的管子去世只有100多年管子去世于公元前645年)。管子身为齐相,在齐桓公争霸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兴灭继绝,使齐国立足于春秋政坛,使齐桓公开春秋霸业之先。 管子的丰功伟绩一直备受齐人推崇。管子和齐桓公论政之语被史官记录并以史书形式被官方和民间广为流传。 齐景公经常以恢复齐桓霸业自勉,并希望晏婴能“继管子之业”,晏婴辅佐景公长达40多0年,他常常以桓管业绩力速景公。 孔子在齐国期间和齐景公和晏婴都有过接触。齐国是孔子到的第一个诸侯国,高昭子当时是齐景公身边的重臣,孔子作为他的家臣,有机会接触到收藏于宫廷和官府内的典籍和资料。 对于有着强烈从政愿望并且要想方设法“通乎景公”的孔子来说,他对管子的言论、事迹的官方记录,不会没有兴趣,进行细致地研究和探讨。 管子施政期间的各种举措,管子的历史功勋和历史作用,不会不使孔子产生深刻的思索,管子对孔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孔子对同样是来自社会底层的管子应该是情有所钟的。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去世早,年少时贫且贱,不得不做些低贱的工作以度日,始终是处在贫穷和尴尬之中。 但他好学而自重,他从小就注重学习,为学不厌,不懂就问,顽强地学习前代文化制度和历史典籍,成了当时学识最渊博的人。 待思想成熟之后,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积极追求用世,努力从政,立志把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实施,为社会国家作出一番贡献。 他先是在鲁国争取机会,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担任中都宰、司寇期间,迅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可不久即被疏远。 孔子壮志未酬,不甘心于就此罢手,于是就带着一些弟子周游于列国之间,寻觅从政的机会长达十四年遭遇到不少艰难曲折,孔子明知是大道难行,仍然是勇往直前。 在卫国受到卫君的怀疑监视,在匡城、蒲邑两度被困,在宋国被人追杀,在宋国去郑国的路上与弟子失散,被郑人形容为“丧家之犬”。 在陈国被困曾断粮七天,在楚蔡边境隐士们规讽他,在卫国,陈国蔡国,都受到一些权贵们的嫉妒和谗害。 孔子的这些经历,和青少年时期的管子很相似。管子的父亲也去世的早,和母亲相依为命。 为了生计青年时期的管子和同乡好友鲍叔牙一起经过商当过兵,给人喂过马,也曾当过几次小官,但时运不济,到处碰壁,被称为穷困潦倒、不为世人所知的人。 他与鲍叔牙做生意到南阳,曾被“三辱于市”,在人格上受到不少侮辱,因家贫要奉养老母,在与鲍叔牙分财利的时候,尽管鲍叔牙理解“不以为贪”,竟要多占一些钱财。 到了齐国以后,管子也曾经受到过齐襄公的冷遇。以后和好友召忽共同辅佐公子纠,在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的过程中,公子小白夺取了君位。 公子小白即是以后的齐桓公,公子纠被齐桓公设法害死,召忽自杀以殉义,而管子却在鲍叔牙的策划下,被装上囚车,押回齐国,当上了齐桓公的国相。 所以,当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等人,指责管仲的时候,孔子断然为之辩解,说:难道管子也像普通老百姓那样守着小节小信,而在口沟中自杀吗? 管子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如果不是为了国家败亡,宗庙破灭,祭祀断绝,他是不会为小名小节而死的。 孔子赞许管子,管子以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犀利眼光,敏锐地洞察当时的政治形势,一开始就向齐桓公提出了要霸主中原的政治主张。 管子极力激励齐桓公,树立担当诸候联盟领袖、担负历史重任的宏大目标。首先管子辅佐齐桓公在国内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强了国力,具备了号召诸侯的实 力。 接着,高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帜,坚持周礼团结中原各诸候国共同抵御外来少数民族侵略。孔子充分肯定了齐国当时内外政策的巨大历史作用和贡献。 孔子在参观周国明堂时,曾在周公抱着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画像前流连徘徊,孔子面对当时礼崩乐坏、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无能为力。 他肯定会对历史作深度思考,他可能会这样想:管子啊,你为什么不像周公那样,挽狂澜于既倒,去改变这残酷的历史走向?

0 阅读:74

评论列表

地狱的魔术师

地狱的魔术师

1
2024-06-06 18:02

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

春秋谈国际说

春秋谈国际说

国际新闻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