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发表研究显示05年到21年我国上市的103种抗肿瘤药物超过一半都是无效的。
北京大学药学院在NATURE子刊发表了一个关于国内新药的研究,这项研究一共纳入了我国2005年到2021年批准的103个抗癌新药。
其中35种抗肿瘤新药是首创,68种是跟随式。
先跟大家解释一下首创跟跟随式的区别:
1.首创(first-in-class):首创指的是这种适应症在国内还没有获批的同类型药物。但是我也看了这些药物基本都是在国内首创,核心原因就是国外药物没有在国内上市。
如果把范围扩充到全世界其实国内可以说是没有首创的药物,起码在我认知中国内还没有一个全球首创的药物,但是在国内首创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了。
2.跟随式(Next-in-Class):就是已经有同类药物相同的适应症上市了,又批准了同类型的药物上市。
说句实话这种就完全算不上新药了,因为国内的跟随式新药不需要跟原来批准的同类型药物进行头对头试验,只要证明比原来的传统疗法更好就足够了。
这项研究有这么几个成果:
1.国内批准的75%的新药在作用机制或者治疗上没有创新
2.对于实体肿瘤的新药中,一共批准了72个药物,但是只有26个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益处
3.对于血液系统的31种新药只有8种有临床意义
文章最后也呼吁国内要建立一个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体系。
说句实话国内这些年药物研发进步非常快,大药企也都投入了巨大的经费研发药物,但是目前还有差距:
1.我们总是跟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国内除了少数几个药物,其实大部分药物创新都是在国外同类型药物上修修补补,改变一些基团就成为一个新药。
就像国内最新上市的3CL蛋白酶抗新冠病毒药物跟辉瑞的奈玛特韦其实只有一个基团的区别,差距很小很小。
这些药其实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真正的创新应该是国内药企找到一个新的药物靶点,通过这个靶点研发一个新药,但不论如何相比之前现在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药物研发更是如此,只有无数的失败最终才能换来成功,期待未来我们有一个销往全球的药物。
2.基础科研差距过大:国内药物研发比我们强最核心的就是基础科研太扎实了,药物研发是需要找到靶点的。
只有找到合适的靶点才能研发药物,而如何找到靶点其实就是基础科研,在这方面的差距其实远比药物研发要大得多。
接下去我估计差距会越来越大,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我们的科研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提升的主要是英文的科研效率,因为英文数据库太过庞大及权威,几乎所有权威的科研数据都是英语。
想要拉近距离,需要我们这辈人不懈的努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