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立的教师专家委员会,能否打破“纸上谈兵”的魔咒? 看到教育部成立教师队伍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消息,说实话,我心里挺矛盾的。 一方面,确实该为这个动作叫好。教师是教育的根本,这事儿谁都知道。但另一方面,也不免有些担心——这会不会又是“雷声大,雨点小”?开个会,发个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咱们老师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改变。 记得我当老师的朋友说过,他最怕的就是“纸上谈兵”的培训。周末起个大早,坐两小时车去参加培训,结果台上讲的都是理论,跟实际教学根本不沾边。一天下来,除了在签到表上打个勾,什么收获都没有。这样的培训,除了给老师增加负担,还有什么用? 所以看到新闻里说要“打造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我特别希望这次能来点真格的。比如,培训内容能不能让一线老师来定?他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培训时间能不能灵活点,别总占老师的休息时间? 再说“提振师道尊严”。这话听着提气,但尊严不是喊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感受。我认识的一位乡村老师,教了二十多年书,现在每月到手不到四千。他说不怕辛苦,就怕不被理解。家长动不动就投诉,社会动不动就指责,有时候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真的要提振尊严,能不能先从减轻非教学负担开始?少点形式主义的检查,少点无关的表格,让老师能安心教书。待遇上也得跟上,不能让老师靠着“情怀”过日子。 关于师德师风,我觉得关键在“常”和“长”。现在一出事就搞运动式整顿,风头一过又恢复原样。师德建设应该是细水长流的事,融入日常管理的每个细节。同时也要公平,既不能护短,也不能让老师被冤枉。 这个专家委员会,我觉得最大的价值在于能不能听到基层老师的声音。委员们大多是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理论水平没得说,但基层的实际情况他们了解多少?能不能多去学校听听普通老师的心里话? 我认识的一位年轻老师说得好:“我们不缺理念,缺的是能把理念落地的具体办法。”比如都知道要因材施教,但一个班五十多个孩子,怎么因材施教?需要什么样的支持?这些才是真问题。 总之,成立专家委员会是个好开头,但老师们更期待的是结果。希望这次不是又一场“纸上谈兵”,而是能真正触及问题核心的改革。 教育的所有美好愿景,最终都要靠站在讲台上的那位老师来实现。给老师减负,就是给教育加分;给老师尊严,就是给未来希望。 这件事,我们都会一直关注着。毕竟,教育关乎每个家庭,老师影响每个孩子。咱们一起期待,这次能带来些实实在在的变化。 教育 爆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