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时,教师范美忠丢下全班学生,自己跑了出去,事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就算是我母亲,我也不会救……” 这句话当时听着就让人心里一沉。 地震发生时,都江堰光亚中学的教室里,范美忠正在给高二学生上语文课。 教室突然剧烈摇晃,墙壁开裂,天花板上的石膏块往下掉,学生们吓得不知所措。 他下意识看了一眼学生,然后没说一句话,转身就冲出了教室,跑到了操场。 学生们后来是自己跟着跑出来的,好在教学楼是钢架结构,没塌,班里也没人受伤。 本来这事就过去了,顶多是学生家长私下抱怨几句。 网友们几乎是一边倒地骂他,说他不配当老师,连基本的师德都没有。 家长们更是直接找到学校,要求必须开除他。 光亚中学的校长一开始还想护着他,说毕竟没造成学生伤亡,但架不住舆论压力越来越大,教育局也出面了,最后只能在6月份解除了劳动合同。 这结果其实不意外,老师这个职业,在大家心里从来都不只是教书那么简单。 同一时间,汶川地震里还有另一些老师的故事在流传。 德阳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用身体死死护住讲台下的四名学生,最后自己没出来。 映秀镇小学的张米亚老师,怀里抱着两个孩子,遗体被挖出来的时候,手臂还保持着搂抱的姿势。 这两相对比,范美忠的行为就更显得刺眼了。 后来有人翻出国外的例子,说日本《学校安全法》里明确规定,教师必须优先保护学生安全。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时,就有个日本老师因为没确认学生安全就先走了,最后被判了刑。 不过也有学者站出来说话,易中天就提到,不能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普通人,极端情况下的本能反应,也许不该被骂得那么狠。 从伦理学角度看,康德的义务论认为,教师这种职业本身就带有“保护学生”的绝对义务,就像医生要救死扶伤一样,是必须遵守的职业契约。 但心理学家又说了,人在极度危险的时候,身体会自动触发“战斗或逃跑”的本能,这时候负责理性思考的大脑前额叶皮层会暂时“掉线”,做出利己的选择也可能是生理反应。 本来想单纯从道德上评判清楚,后来发现这事远比想象的复杂。 这件事之后,教育部在2009年专门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了“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还把应急演练当成教师培训的必修课。 这种制度上的完善比单纯骂几句有用多了。 到了2021年郑州暴雨的时候,也出现过教师优先逃生的事,那时候网上虽然还有批评,但更多人开始讨论“故意失职”和“本能反应”的区别,大家好像变得更理性了。 现在距离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十五年,“范跑跑”这个标签慢慢被淡忘了,但它留下的问题其实一直都在。 教师到底该如何平衡职业责任和人性本能,公众又该怎么在道德谴责和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尺度,这些都没有标准答案。 如此看来,与其纠结对错,不如想想怎么通过制度和培训,让更多老师在危急时刻能有能力保护学生,同时也理解,谁都不是天生的英雄。


